之所以还没有投入战场,是因为 昭波涣想做渔翁。
吴庆率领魏国骑兵和李言死磕,郑国和随国在和秦军主力对战,楚军申息军虽然投入了半数兵力,但是,自己手上还有一半申息军。
至于说另外一万郑国军队,昭波涣有信心指挥他们。
因为,郑国的策略一向是,!谁强跟谁,楚,郑两国接壤,可以说,郑国对于楚国的恐惧,是超过秦,魏,随三国的。
所以,昭波涣有信心,可以指挥的了一万郑国军队。
可问题是,李言只有一个,谁控制了李言,谁便获得了此次攻秦的最大战果。
而昭波涣的想法是,让吴庆和魏军与秦军两败俱伤,然后他再进场收拾残局。
这才是昭波涣按兵不动的原因。
可是,就在昭波涣想做渔翁时,战场发生了意外。
中阳城以西的河面上,顺流而下三百多条船只。
每一条船只上面,都装满了秦军。
尽管说,出现的船只算不得多大,每一条船上,多不过数十人,少的只有几人。
但是,三百多条船只,依然装载了五千多秦军,抵达了中阳城的渡口。
这五千多秦军,是中阳城以北的多个郡县调集派遣的援军。
本来,这些援军是无法进入中阳城的,因为,联军已经封锁了中阳城外围,尤其是靠近中阳城的码头,更是联军封锁的重中之重。
可是,随着李嗣业率领唐军出战,李言表明身份。
联军主力悉数前去交战,使的联军失去了对码头的封锁。
而残留在码头的少量联军留守人员,在船上秦军的弓弩攻击下,迅速停止了抵抗,被驱散开来。
这使的,五千多秦国军队,得以登上码头。
并迅速投入中阳城外面的战场。
当联军将秦国援军通过水路抵达的消息送到时,吴庆正率领麾下骑兵围攻李言。
所以,吴庆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秦军援军抵达的消息。
而获得消息的昭波涣,在得知秦国有援军通过水路抵达以后,立刻做成了一个决定。
昭波涣带着剩余的楚军,夺取了大量马匹以后,直接撤离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