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问题上他也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分析,虽然依旧对百姓很重视,但是他不会给百姓太多的权利。
这个时代的百姓也很容易满足,只要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刘义隆也利用这一点将宋国境内的山贼剿灭的很多。
虽然依旧有漏网之鱼,但是已经翻不起大浪了,毕竟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谁还去当山贼啊。
刘义隆也时时刻刻注意各地百姓的状况,因为单独的百姓看似力量弱小,但是百姓的数量庞大,一旦力量集中在一起,足以摧毁一切。
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一旦失去民心,则天下易主。
曾经强大的汉帝国在一场黄巾起义之后逐渐沉沦,强盛的大唐也在黄巢起义中衰落,最硬气的大明更是在农民起义中皇帝被逼自尽。
这些都警醒着刘义隆,这也让他对百姓更加看重,所以刘义隆一直在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让更多的百姓吃饱穿暖。
虽然不可能满足所有百姓,但是能够做到满足大多数就很不容易。
百姓在乎的是有地种、有粮吃、有衣穿,这些说着简单,实施起来很困难,总有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破坏这些。
不过刘义隆也不是不讲情面,只要不是对百姓太过分,刘义隆不会追究,这也是刘义隆让更多底层百姓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原因,只有在底层生活过的才知道底层的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底层出身的官员比出身较好的官员对百姓伤害更大,但是也不是绝对,什么事都有两面性。
由于有影子的暗中调查,很多官员因此丢官罢职,但是也让刘义隆得到了一些为民办事的好官。
这些官员正是刘义隆的根基,更是宋国的基石。
刘义隆大力发展养蚕,同时加大对粮食种植的鼓励,拓跋焘也没闲着。
他曾经通过商人从宋国得到了一些曲辕犁和筒车,而如今魏国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短时间内算是将魏国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
不过由于魏国地处黄河以北,平原居多,粮食种植更加便捷,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无法和宋国相比,但是却也做到了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