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拾弈团队之所以上次与欧阳也进行沟通,主要也是想在抽象记忆的记忆架构上有所突破,这样在传输和转化上才能突破当下的迷障。
结果根据上次的沟通,欧阳也团队的“思维过程轨迹图”方案的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目前欧阳也的实验也启动在即,所以九拾弈希望等待欧阳也那边的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再汇总研究,做出一个更合适的方案。
所以在商讨之后,他们决定,先对“米粒”只进行情绪记忆的编程和传输,待完成之后,再根据欧阳也团队那边的结果,选择一套更加成熟完善的抽象记忆传输方案,传输给“米粒”。
实验方向确定之后,整个团队便一下子忙碌起来。他们为“米粒”的情绪及性格拟定了塑造的方向,把“米粒”的后期的人格,定义为理智型及独立型人格。
同时,在情绪的外在表现上,将人工智能的年龄设置在20-30岁。
因为在九拾弈团队看来,制造人工智能的目地,本就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所以既需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心理接受程度,也需要考虑到在接受了人工智能服务之后使用者自身的心理变化。
根据在普通受众上收集到的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群在心理上都更容易接纳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如果将人工智能的年龄设置过大,其表现将会显得世故而谨慎,圆滑而守旧。这样的“老爷爷”式的人工智能使用久了之后,会让使用者感觉压抑和苦闷,因为双方在心理上互相设防,反而会导致其使用效率变低。
而若是将年龄设置过小的话,人工智能太过于天真和草率,这会使得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上大打折扣。
总体说来,九拾弈团队准备将“米粒”人工智能定义为“伙伴”或“助手”,而不是“老师”或“被监护人”.
于是,九拾弈团队梳理了上千个情绪记忆单元,先是进行了初选,尽量选择那些年轻男性的情绪单元作为候选。
对于那种年龄较大的情绪记忆单元样本,则截取他们在年轻时候的情绪记忆片段作为参考。
由于样本众多,每一个样本也需要仔细反复的甄别,所以这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九拾弈将团队分为了十组 ,每组分别匹配了上百个样本,各组独立进行筛选及截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工作的时候,日子过得就快,不知不觉中,半个月转瞬而逝,赵之然博士那边拿到相应的批复,正式出函邀请九拾弈团队为“米粒”人工智能做情绪记忆单元及抽象记忆单元的导入。
而欧阳也团队那边的思维轨迹采样实验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这半个月中,九拾弈每天坚持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进行工作,白天就待在实验室与周华一道督促工作进程,晚上子时则按时药浴之后休息。
由于每次需要药剂的总量很低,所以最初拿回来的原液还有大半没有用完,倒是不用担心断了每天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