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禀铖说:“这事我去安排,酒让他们多带回来些就够了!只是你可得想好了!你算婆家还是算娘家!?”香儿说:“只能算婆家了,女方好歹有个亲长在,牛子太可怜了……”燕禀铖立刻说:“行了!这事完了!现在喝酒!……”……
酒喝了不少,饭刚半饱。燕禀铖抄起大枪,在庭院里给大家练了一套。香儿暗暗运气!心说:我真想掰开你这脑袋看看,里面是不是装的麻花啊?怎么老拧着呢。你说找人练枪给我看,结果你去学了,我要你练斧子给我看,结果你想起练枪了。这枪练得是下了点功夫,不过好看多些,实用少了些……
当燕禀铖身上流着汗回来,看到香儿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时,立刻明白自己不受待见了,很自觉的去屋里拿斧子出来。
昭娜看他拿着斧子出来,不知道何意。小声问香儿:“他怎么了?嫌自己练的不好,要把枪劈了吗!?”香儿一个没绷住,喷笑了出来!燕禀铖似乎也听到了,左右为难了一会,似乎觉得媳妇的待见更重要,还是去练了趟斧子。这可是他们家家传武艺,的确不一般!
香儿在斧影中找到了很多的缺失,心里似乎印证了自己悟的应该是斧技。在燕禀铖的招式里得到了很多启发,在心里默默记住它们……燕禀铖练完回来,香儿还想看,只是看他身上的汗水,没有开口。心里也明白,就自己这体力,用不了斧子……
于先生不吝赞美之言,称赞了燕禀铖的斧头用的好!燕禀铖偷眼看到了妻子温和的表情,觉得自己作对了,也是满心欢喜。言谈间又称赞自己父亲的棒术很厉害。有机会学来,给大家瞧瞧。
于先生说:“以前听传言,有人说汉族没有棍术,当时还纳闷,后来读历史多了一些后才知,汉族有棒术,汉族战争不会穷到只使用棍儿的,棍棒本就是一体的,只是棒的威力更大。这些不懂武的文人,经常自作聪明,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甚至侮辱自己祖宗的事都敢干……真不知道他们是学的什么!”
燕禀铖纳闷:“真有这等文人!?”于先生说:“不止!太多类似的人了!有人看了三国志,说关羽用枪的,只因其中一个“刺”字。”燕禀铖大笑:“当真敢说啊!”香儿说:“这也太想当然了!真是外行!”
于先生说:“起初我还信了些日子呢!后来和一位铁匠聊天,那铁匠指指他打铁的大锤说,此物亦可刺,它叫枪吗,它是剑吗!”香儿笑着说:“这个善于的‘善’和擅自的‘擅’,差别可差多了!前几日看孩子打架,我觉得劈是武之本,刺是武之根!”于先生说:“胥先生此话,大有劈刺本源之悟。可以给我们讲讲吗?”
香儿有些不好意,还是说:“我是武学新进,只是所学和武学关联。所以我说的不做数的!”于先生说:“无妨,新进往往能悟到真髓,此处无外人,小可非常有兴趣……”
香儿只好接着说:“当时也是偶然的感觉。我觉得小孩子没打过架,盛怒下动手,轮臂劈打,我觉得这是武的本来。所以我觉得这是武之本。但是,冷静的孩子,能在对方猛攻的情况下,只一个刺拳就打到了对方。我觉得这就是走向武学的开始。所以我觉得刺是武之根。一切变化由此开始……”
于先生思考很久后说:“我还是不太懂,但是道理应该不假!只是我不明白,这双臂轮劈之下,对方怎么能刺到呢?”燕禀铖抢先说:“关键在于手臂的使用,肩在里面起了重要作用。双臂轮动时,双肩呈横状,基本是平的。刺拳是单臂,借助肩的侧伸延长了手臂。关键还有一点,轮动双臂几乎是盲目攻击,即使对方矮小些也有侧移攻击的法子。但是香儿刚才说的情形,让我感觉刺拳的孩子似乎高些才对!”
香儿说:“是的!当时那个孩子比对方高半头多!”燕禀铖说:“这是有些欺负人呢!”香儿笑了说:“旁人过去给劝开了,好在他们好像也没有想再动手……”于先生点点头说:“不过,我好像明白了!……每行都是学问,真不可随意跨行擅言!我也想学武了!”
香儿说:“我可没练过正经的武功。不过我知道,学武很苦的,年龄越大吃的苦越多!”燕禀铖说:“可以学的,路径还不止一条,可是功夫就是时间,就是不断坚持,我没做到,现在都是补课呢……”
于先生说:“燕兄!指条明路呗!”燕禀铖笑了:“你这是守着粮仓去讨饭呢!”“这是何意!?”“你明天下午,等那几位大叔来了,和他们说,你想学武。保证有人做梦都会笑醒喽!”
香儿笑了说:“我觉得您和扈大叔和杜大叔说最好了,他们会根据您的条件帮您选择武学入门的!”燕禀铖也点点头,表示赞同!于先生表情凝重,点点头。似乎已经拿定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