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行事低调,和柔,取悦刘彻,避免触犯刘彻的皇权。
后世子孙经常调侃,卫子夫最有价值的嫁妆是大汉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
一个龙城大捷,威震匈奴,见到卫字大旗,匈奴人望风而逃。
一个少年英雄,八百人直捣匈奴王庭,之后数次出征,封狼居胥达到武将最高荣誉。
汉族之所以称为汉族,就是因为刘彻打出了国威,民族尊严并以汉为华夏族群为代名,故称为汉族。
也有唯天有汉之意,所以华夏族又称为汉族,银河族。
一个民族能以汉为名字,并延用至今,足见汉武帝之历史功绩。
对于地方诸侯势力,刘彻一方面以推恩令进一步缩小其权限与土地。
另一方面,于元狩元年,平息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的未遂叛乱。
巩固了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刘彻以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为由,褫夺了106名列侯的爵位。
从而敲打了消极应付中央的诸侯势力,元鼎五年以后
刘彻开始频繁巡行郡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的国力在刘彻即位后已相当厚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刘彻自即位以来,就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
积极进取,征伐四方,力图实现王者无外,大一统的局面。
刘彻开疆拓土的用兵对象首先在南方,建元年间,刘彻两次出兵闽越。
都不战而胜,这令刘彻颇有成就感,坚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
他派严助向反对出兵的淮南王刘安传达自己的意思:
强调“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
即汉朝是天下万国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乱的使命,其对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于此。
刘彻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灭胡,即消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他在建元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与迁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结成军事同盟。
在后世看来,张骞出塞其历史意义不在对抗匈奴,而是开拓了“丝绸之路”。
使大汉与西域各部有了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与往来。
历史事实已证明一条永恒不变的道理,谁掌控西域谁便有拥有走向强盛的基础。
从汉朝开始至隋唐最强盛的时候,都是掌控西域的时期。
西汉宣帝,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二帝时期,隋唐时朝都是牢牢掌控西域并延伸到中亚地区。
这一段时间是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丢失了王朝快速灭亡,甚至连中兴的机会都没有。
但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脱后亦未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
因此与大月氏结盟的计划没有实现,灭胡计划流产。
建元六年,匈奴又派人来汉朝要求和亲。
朝中分为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
经过一番争论,刘彻采纳了主和派的主张准备再对匈奴韬光养晦一段时间。
到了元光二年,王恢向刘彻提出了马邑之谋。
试图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在马邑谷中设伏灭之。
刘彻批准但该计划因行动不周而没有成功,王恢下狱自杀。
此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更加频繁地入侵汉朝边塞。
主父偃,严安等刘彻近臣提议恢复与匈奴和亲以换取国家的稳定。
但刘彻并未对匈奴让步,而是果断提拔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从现在开始,朕要告诉匈奴人,攻守易形了。
寇可往,我亦可往。”
自元光六年以来,卫青等将领连年出塞,收复河套地区,建筑朔方城,使汉朝在对匈斗争中逐渐居于主动地位。
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开拓河西走廊。
浑邪王部四万余人降汉,其后陆续设置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