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博白后被清廷赏给“色尔固楞巴图鲁”名号,后在镇压太平军时跟随向荣一直追击到江南。
出关靖边:同治四年冯子材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又移师讨伐黔苗农民起义,攻克全茗,感墟。
光绪九年十二月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光绪十一年清廷命冯子材辅助处理广西边境外军事事务。
听说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兵。
危急关头清廷任命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抗法战斗。冯子材奉命率领所部奔赴镇南关后即刻深入了解民情,视察关隘要地,大胆起用当地壮族青年蒙大,委任其为敢死队队长,商谋作战计划方案。
同时冯子材还综合了各部将领和群众意见在关前隘的东岭和西岭全长一千多米长之间用土石砌起一条高7丈的长墙,长墙前面又挖了一条深4尺,宽1丈的堑壕。
堑壕前面的开阔地里又挖了三百多个梅花坑。
《镇南关大捷: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光辉胜利》
公元1885年 3月 23日,法军第二旅主力在将领尼格里的指挥下,兵分三路进攻关前隘。等待已久的清军在冯子材的指挥下开始投入战斗。当法军进入清军包围圈时,冯子材身先士卒,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跃出墙外,冲入敌阵,与法军展开激战。在各路军的紧密配合下,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共杀伤法军近千人,使中国军队在陆地战场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战争形势为之改变。法军败讯传到巴黎,茹费里内阁被迫辞职。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镇南关大捷彰显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抵御外侮的精神。在面对强大的法军时,清军展现出了坚定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他们以顽强的抵抗,扞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这种抵御外侮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其次,镇南关大捷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场战斗中,清军采用了灵活的战术和有效的指挥,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素养。这也促使中国军队开始反思和改进自身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进程。
此外,镇南关大捷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在长期遭受列强侵略和欺凌的历史背景下,镇南关大捷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有能力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这一胜利也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注入了新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