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排挤或者抵触。

肯定受了不少委屈。

可就算这样,依旧不愿给他这个义父书信一份,倾诉委屈。

魏无知或许为了证明自身,直到失踪前,应该还在劝阻李信。

赵姬想起什么,询问道:“文信侯吕不韦是何态度?”

“这正是仆要跟主说的。在吕不韦的支持下,公子任命王陵为征北将军,从蒙氏分兵十万,全权负责边关事宜。”

臻义在旁补充道:“文信侯言:蛮夷欺凌我大秦,若是忍让,大秦受辱,公子亦会受辱。”

“吕不韦当真如此说?”

听到赵姬的话,臻马与臻义如同小鸡啄米,不停的点头。

商文君卓子央听后,当即皱眉。

她对赵姬行礼道:“王妃,此时正值经营民生之际,若是无端与蛮夷开战,恐会有碍民生。”

作为商人。

当听到战争来临,她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商业的影响。

十万大军的粮草,得提供。

还得招募足够多的人手运粮。

十万大军出征。

最起码得三十万人随行,方能保证粮食供应。

如今冬季,新粮未入仓。

之前连番征战,加上抚恤韩地百姓,原本粮食就窘迫。

打这一仗,光靠各地粮仓储蓄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

还得向民间征收粮食。

百姓岂能愿意?

再者,粮食都供应给了前线。

后方的粮价与其他物品价格必然上涨。

这会导致民生困顿,甚至会出现饿死,冻死的人间惨剧。

还有韩地百姓。

刚脱离战乱之苦,凭借着开凿河运,勉强糊口。

粮食都供应给了前线。

又拿什么供应给韩地百姓?

人要是吃不饱,可是要反的。

再者,秦国如何对待韩地百姓,可都被天下人看在眼里。

要是见秦不给韩地百姓一条活路。

秦攻伐别国,别国百姓必将死战。

所以,哪怕秦国再困难,也要保障韩地百姓生活。

可粮食从哪来?

大同商行是富得流油。

可也经不起这样消耗。

更别提如今如火如荼的造纸行业会因此而暂时停滞了。

卓子央以商人,后勤的角度认为,此仗打不得。

她没有劝说赵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