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
而嬴政前来,就是向赵姬哭穷。
赵姬一笑,“粮草钱财无需我儿费心,我儿只需考虑如何当好这个秦王便可,以及准备登基大典。”
他想了想,“对了,我儿打算在何月登基?”
“本来敲定的是五月,可据他人所言,五月属凶,百邪横行。政想着推迟一月,再言登基之事。”
“国不可一日无君。登基一事只有提前,哪有推迟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政在百官面前有言,不平定大,小月氏,绝不登基。”
赵姬转身,看向嬴政,“你这是担心三月不足以平定?”
嬴政点了点头。
“我儿,这场仗不会打太久,也不能打太久。”赵姬继续面对着铜镜,“孤虽能为了解决粮草钱财,可民生拖不得。所以必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他眼眸中闪过一丝冷意,“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必须如此。”
宦官梳理头发时,发现梳子上居然多了一撮白发。
顿时惶恐,跪在地上,“王妃……。”
话未说完,便被赵姬打断。
他将白发扯下,藏于手中,清冷道:“继续。”
“是……是。”宦官唯唯诺诺,颤抖着手,继续梳理着头发,却不敢太用力,生怕再带出些许白发来。
嬴政奇怪的看着这一幕,但并未多问。
而是开口道:“如果不计后果,恐怕会徒增伤亡。”
“伤亡?”赵姬语气依旧轻描淡写,“如今秦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之前秦国缺人。
但灭了韩国,掠夺了一番诸国人口后。
秦国狠狠的回了一波血。
只要嬴政想,现在就可以直接从民间再拉出二十万大军。
秦国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就是缺粮食与钱。
毕竟人与粮食,现在根本就达不到平衡。
要么选择粮食,要么选择人。
很显然,秦国选择了人。
所以粮食危机,钱财危机,势必会爆发。
之前是有大同商行在背后撑着。
现在发动战争,大同商行也撑不下去了。
大同商行撑不下去,还有赵姬出来顶。
可是,顶的了一时,顶不了一世。
就算解决了粮草,钱财。
又能怎样?
要是这场战争打得时间长一些。
青壮都去参军。
谁来春耕?
谁来恢复秦国经济?
战争时间越长,对于经济的影响就越严重。
尤其是如今的古代。
影响更加深远。
毕竟青壮是主要劳动力。
所以才有了那句‘好战必亡’。
这场战争,抛去其他因素,摆在大秦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一,不计成本的尽快结束战斗。
死伤或许会很惨重,但并不是没有恢复的机会。
二,稳扎稳打,做好长期打仗的准备。
伤亡也许会很少。
但影响秦国的经济,与产出的粮食。
如果遇到大灾大难,有可能会让本就不富裕的大秦雪上加霜。
同时,魏楚二国可会坐山观虎斗?
答案都不用想。
肯定不会。
魏楚二国肯定会趁机收回失去的领土。
甚至都无需派兵。
只要派遣使者前来,加以恐吓。
大秦敢不将吃下去的,重新再吐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秦哪怕付出重大伤亡,也必须速战速决的原因。
倒不是赵姬心狠手辣。
平心而论,赵姬自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都能称之为圣人。
只是大多数时候,总有人逼他不善良。
让他不得已向心狠手辣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邹平如是。
魏无忌如是。
赵王,赵胜亦如是。
明明只要她们乖乖听话,就可以不用死。
可惜,可叹。
赵姬从杂乱的思绪内脱离。
在别人眼里,就好像发了一会呆。
他对嬴政说道:“大秦没有选择的资本。我儿,你不可优柔寡断。牺牲一部分人换取更大的利益,只要牺牲的那个人不是你这个秦王。那对你而言,永远是正确答案。”
“政记下了。”嬴政恭敬行礼。
从父亲这里,总能学到一些东西。
“对了,等会孤欲在宫中邀请豪门富商,我儿可要一起?”
“不了,如今大战在即,政实在没什么心情。”
赵姬轻笑一声,“将乃兵之胆。君乃臣之魂。越到关键时候,越不能慌乱。主心骨慌了,其他人岂不是得心乱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