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六识,一众修士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它很早就在俗世间传播开了,可见于大、小乘佛法之中,但此法虽听上去很简单,但真正修习起来极为艰难。
单说这闭眼识二字,谁又能睁着眼睛静修呢!更别说闭耳识、闭鼻识,乃至修到最后无意识、无我。
众修士也听不出个所以然,但佛教众僧却有了自己的思量。
不久印弘大师也出声了,“他们两人都讲述了自己的修炼功法,那众禅师觉得如何呢?”
诸多僧人开始交头接耳,过了好大一会他们的意见似乎统一了,便见百寂禅师被推举了出来!“掌教大人,我派大半弟子都觉得了识更为合适。”
接着其他禅师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四位禅师支持了识,唯有阿斯克尔支持愚参。
印弘大师听完众僧的意见,又反复斟酌后宣布了结果,“此次考核至此就算结束了,后面了识将成为本人的亲传弟子,至于愚参,今后也会有禅师负责指导。此番首先感谢各位施主前来本派观礼!”
小主,
“这是我等应该做的,大师有礼了!”
“好,中土各门各派本就多有渊源,今日难得大家相聚于此,各位施主若是对佛法或是修行有疑惑之处,本人也可解答一二?”
须知印弘大师的境界可是非比寻常,此刻机会难得,就见婆罗门的一位长老站了出来,“尊敬的印弘大师,弟子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但说无妨!”
“不知为何,世人听到布施二字,会心生厌恶呢?”
“说来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此法本是佛陀释迦摩尼所创,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布施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贪,培植善根。
而有所求的僧人,无论是否讨要到食物,在修行之时,都必须要为施主祈福,而遇到有缘的施主,我们还需教授其佛法,当然所求者必须是衣食富裕之人。
但在世人看来,此法就是乞讨的意思,后来经过漫长的年月,此法亦是出现了问题,有一些世俗之人,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巧言令色,骗取钱财,以至佛法靡靡,佛威受损。
所以如今世人不喜布施,也见佛性难持,善心难摒,此象也算是红尘欲果。”
听完解释,那婆罗门的长老行礼道,“多谢大师解惑!”
不久又有一人提问道,“敢问大师,不知菩萨是不是要侍奉佛陀呢?”
闻言印弘大师笑着回道,“小施主所说,乃因世人的攀比之心,所修者有所果,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呢。”
跟着又有五台山的和尚站了出来,他先是行了一礼,接着缓缓说道,“有高僧曾言,人喝完一杯茶后,觉得很好喝,他称之为色受想行识,又称因缘生、因缘灭,若是只喝这杯茶,很快他又会觉得不好喝,此种意识称之为变化,他认为执着当下并无意义,也认为人当苦修。那请问大师,真的如此吗?”
这个问题倒是值得众人思考,顿时纷攘的石窟前安静了下来!
思考了片刻,印弘大师再次回道,“人身难得,正法难悟,万物皆归于身,则堕入魔道,欲修佛法,当先知光,光者明也曲也,明因其直,曲因其湃,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如过去观、现在观、未来观,执着过往,现在、未来亦疏,而修现在身,则未来亦精,返之,过去亦善。所以当有慈悲之心,亦需光明之法。
又如坐禅,是以为禅,实则为定,也可称之为静,又可说缠,缠于一线,便捋一结,缠于一团,便捋数结,是是非非,边行边断,修到最后,就会越捋越顺,越发慧光。
若取别人线团,实则为难自己!虽说为难自己,但常有慈悲之心,亦可明他人之理!修行当常思之!”
这一番晦涩难解的回答,让在场的大部分修士都陷入了沉思之中,盏茶功夫过后见再无人提问,百寂禅师遂宣布见礼结束。
众人随即一一散去,跟着石窟前变得冷冷清清。
而在返回门派的路上,便听远处一位修士抱怨道,“来一趟古佛寺,除了听和尚念经,其他真是什么事也干不了!”
“那是,要不是门内实在是腾不出人手,我也不会到这来!”
“也有些收获,就是见识到了灵云大师的不凡!”
“是啊,可我等什么时候能达到他老人家那种境界呢!”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