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系外,奇科琴指挥下的普利威尔号泰坦正在做着中轴武器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奇科琴当初收到伊佩菲尔有关于特兰瓦卡的信息后,立刻带着自己的舰队赶了过来,中途为了加快赶路速度,奇科琴还让舰队的护航舰队先行,普利威尔号泰坦后续再慢慢赶过来。
所以奇科琴到达特兰瓦卡空间站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奇科琴舰队中有一艘泰坦,如果他们要是知道的话,应该不会这么轻易的向奇科琴他们发起袭击吧。
不过北联海盗舰队的错误已经犯下,那就要付出错误背后的代价,而普利威尔号泰坦就会成为这个代价的执行者。
普利威尔号泰坦的名字,是纪念北方星域联盟的缔造者,银河新生代远航第一人,普利威尔-凡欧,用北方星域联盟国父名字的泰坦来去洗涤这些北联背叛者的罪孽,正好。
恒星系内,奇科琴舰队的700艘战舰和伊佩菲尔的600艘战舰正在跟特兰瓦卡空间站和1500艘北联海盗舰船进行近距离缠斗。
舰船在进入近距离作战阶段后,就是对舰上船员的抗压能力的考验了。
根据战舰数量的不同,战场范围能从几光秒到几光分不止,想象一下在一片几百万到几千万千米为直径的一个巨大球形区域内,几千艘舰船分散在其中。
双方的平均距离从几万千米到几十万千米不等,在这个距离下,对方的舰船大小就跟在一个巨大剧场中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一般渺小。
目视完全不可用,因为当你能看到对方的时候,对方实际上可能离你就只有不到一万千米了,这个距离下和跟对方撞在一起是差不多的效果。
为了在缠斗过程中留足躲避对方火力的机动空间,双方都会有意的控制距离。
不会太近,避免对方发射武器后没时间躲避。
也不会太远,因为太远了对方的被弹面积也会指数级下降,距离超过一光分的超远距离狙击,打体型较大的战列舰都像是用一杆狙击枪打几千米外的一只蚊子。
不过好消息是,他们用的武器是负物质炮,至少狙击枪的子弹是超光速的,在这个距离下几乎能无延迟的抵达目标,即便对方只有蚊子大小,依然有命中的可能性。
不过坏消息是,在己方和对方都在进行三个方向的胡乱机动的情况下,想要命中的可能性还是有点低的。
伊佩菲尔的船员能将负物质炮命中率能拉到7%左右,而奇科琴的舰队只有5%的命中率,那帮海盗的命中率只有1%。
并且就算没有命中目标,这发负物质炮仍旧会继续前进,在战场中横冲直撞,变成一束游离的攻击,在极小的概率下,命中远处一个刚好飞到这边的飞船。
如果是敌方舰船还好,要是是友军舰船,那也只能默哀了。
大量的舰队在一片空间内乱序机动,打出去的攻击在越过目标后击中友军的可能性虽然很低,但并不是没有,在上千艘舰船的巨量样本下,这个概率也会被放大到一个不可忽视的程度。
常规舰队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友军射击后,将射击的理论弹道数据同步给其他的友军舰船,这样其他的友军舰船就能看到己方攻击的弹道,并及时作出规避。
但战场中的舰船数量一多起来,弹道数据就会变得繁密起来,一旦进入交战的密集区,各种各样友军武器的弹道可能会织成一面极其细密的大网,只要走进去,就必然会吃不小的火力。
在近距离缠斗阶段,舰船要在躲避敌军,友军攻击的同时向对方目标输送火力,偶尔还要执行来自指挥官的抢夺关键区域指令,舰船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在泰坦级战舰以及大范围战场区域杀伤性武器出现之前,近距离战斗极其考验船员的战斗素养和心理抗压能力。
虽然在泰坦级战舰出世之后,近距离战斗的压力没有变轻多少,但在己方有泰坦级战舰的情况下,往往战场局势会在一瞬间逆转。
在特兰瓦卡空间站周边正在战斗的船员,突然收到了一条警告信息,要将自己舰船上的负物质护盾频率进行调整,不然可能会被雷暴的攻击所误伤。
这和雷暴的基本原理有关,地联在研究天云闪电时发现,宇宙中随处可见的电子实际上也有真空量子涨潮现象,大量的正反电子对会瞬间产生又瞬间消灭。
虽然天云闪电使用的反转电荷并不是反电子,但也能被反电子引导,地联就选用随处可见的正反电子湮灭作为天云闪电的引导方式。
正反电子随时会产生,所以并不用担心天云闪电打不到人,至于怎么防止天云闪电打到自己人呢?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调整天云闪电的引导反电子频率,让一定频率区间的反电子才能引导天云闪电,同时调整负物质护盾的频率,让己方负物质护盾将本舰周边产生的反电子给吞并或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