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星际拆迁队

星际超越 赤脚大仙 1237 字 2天前

陆平打算带领舰队前往星际中寻找中子星,再把这些中子星转运到大后方加工成中子战星,然后送往M87战场一线对抗守护者。

人类对中子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旧历。

公元1932年,中子被查德威克发现之后不久。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首次提出中子星的概念。

公元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在《物理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超新星爆发可以将一个普通的恒星转变为中子星。

公元1939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通过计算,建立了第一个定量的中子星模型。当恒星的质量介于8倍到30倍太阳质量时,演化到后期超新星爆发以后,核心就会形成中子星。

公元1967年,24岁的女天文学家乔丝琳·贝尔·博内尔首次发现脉冲星。她的导师安东尼·休伊什教授,因脉冲星的发现而荣获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者本人只能站在台下鼓掌。

科学家最终总结出所有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而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

脉冲星,顾名思义就是会周期性发出电磁脉冲信号的恒星,是中子脉冲星的专用名词。后来发现有些白矮星也能发射脉冲信号,为了区分被称为白矮脉冲星。

根据研究表明,脉冲星之所以会周期性的发出脉冲信号,是因为它们都在周期性旋转。旋转造成了自身电磁信号的周期性变化。

简而言之,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也就成了人类寻找中子星的最佳方向。

那么具体如何寻找呢?射电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些脉冲信号。

早在2023年时,具有“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就已经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其中光银河系就发现了300多颗。

这些还都是一千年前的技术。

以人类目前的四级文明科技,不但能够发现,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让合适的恒星提前超新星爆发,从而加速成为中子星。

陆平的想法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新舰队很快组建完成。沉寂多年,陆平再次启航。

目标都是现成的,光是仙女座河系的中子星就多达上千颗。这些短期内足够联军使用了。

虫洞降临在某个恒星系边缘,紧接着一支舰队穿越而出。

仔细看这些飞船,长得奇形怪状,并不是人类的主力战舰,而是各种工程飞船。这支舰队被张友亮等人戏称为“星际拆迁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