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期,以两年为限,两年后一两银子可得银一两八钱。
五年期,以五年为限,五年后一两银子可得银三两。
多买多得。
而且,国债可随时兑换成银子,只是若不到规定年限取回,只有本钱,没有利钱。
而作为担保的,就是大明的信誉。
最初,大明国债几乎无人问津,只是在半强迫,半威逼下,才有某些官员和富商不情不愿的购买了一年期的,而且购买的数量也很少。
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危在旦夕,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亡了。
用大明的信誉做保,一个前途不确定的王朝,有什么信誉可讲。
但随着崇祯皇帝在临沂大胜阿济格,这种局面才有所缓解,人们开始觉得大明或许还有希望。
而随着一篇篇文章发出,将清军的残忍和大明将士如何在缺衣少穿的情况下与敌人战斗,大明皇帝如何以以身为诱,终骗的阿济格上当等等诸多事情叙述的有声有色。
百姓恐惧的同时也深深被触动,特别是官府宣布购买国债就是在为朝廷出力,也是救自己,救自己的家的宣传下,很多百姓都开始积极购买国债。
五百万份国债,仅仅苏州一地就购买了二百万份,剩下的也被杭州,和周围其他富裕州县购买了。
这其中,还有件事令朱由哲深有感触。
这五百万份国债,其中的一多半都是被一般百姓购的。
至于如何分辨,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只购买了一份,两份,其中五份之下的就有接近三百万份。
如果他们富裕,就不会买这么少。
或许他们平时紧衣缩食,就只存了这么点银子,当听说朝廷需要,便拿了出来。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为了利钱。但这至少也能说明,他们信任朝廷,否则也不会相信朝廷会给他们利钱。
至于那些家财万贯者,呵呵。
朱由哲下旨给黄宗羲,要他用大明日报一整版写上所有人的名字,并写上他们的认购数量。
用另一整版写上崇祯皇帝的感谢话语,并许诺,只要大明不亡,绝对不会让他们的信任落空。
在朱由哲心心念念等着银子和粮食运来山东之时,却得知连续数支运输船遭遇海浪,沉没。
朱由哲派去南边调查详情的左懋泰更是莫名其妙的死了。
接着派出两个使者,结果同样如此。
下旨询问史可法,高宏图,冯铨等人,得到的回复很正式,也很统一,一切都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