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教授沉思了片刻:“依照我的经验,中国古代的盝子,其结构大多是顶盖与盝体相连从一侧开合,亦或者顶盖与盝体是分离式的子母口,顶盖可以从盝体上揭开,但是这个盝顶函真的是很蹊跷,既找不到开合的折页也看不到顶盖的锁扣,整个盝顶函浑然一体竟找不到任何的缝隙,真的令人叹为观止啊!也许,真的像库克猜测的那样,这个盝顶函里面有一个巧妙的机关,只有将机关打开,才能真正见到里面藏匿的秘密。”
众人中最着急是科利尔馆长,“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史密斯教授悠悠地回答:“由于堆漆的花纹在改变储藏环境后会很容易开裂,而且上面镶嵌的珍珠更是容易剥落,因此在寻找盝顶函的机关时,不能鲁莽行事,否则一旦损坏,修补是非常困难并且昂贵的,其实更让我担心的是,如果开启方法不当,让里面的物品最终损毁了,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科利尔馆长着急地追问:“那该怎么办啊?”
史密斯教授想了想说道:“博物馆的科研条件过于简陋了,所必须的检查仪器、设备很多都没有,为了稳妥起见,我建议将这只盝顶函’送到我们研究所,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研究,科利尔,你看可以吗?”
科利尔馆长也明白博物馆是什么样的科研条件,爱丁顿博物馆只是个文化艺术品的展出场所,研究所需要的设备怎么赶得上东方文化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这种世界级的科研机构呢?于是,点点头算是答应了教授的提议。
史密斯教授临走时嘱托科利尔馆长,让他联系一下那位神秘的捐赠者,最好能得到一些须弥座的出处或者在欧洲传承的线索,这样对于今后的研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利尔馆长一口答应了下来。
数周之后。
阳光洒在爱丁堡博物馆门前的小广场上,那尊曾经伤痕累累的“仰覆莲须弥座”如今又坚毅地矗立着。宛如一位角斗场上的勇士,在经历了伤痛之后,仅经过简单的修补便重新站起,身上的粘合缝隙仿佛是缠绕的绷带,令人敬畏。阳光下,这些缝隙反射出淡淡的光芒,仿佛是勇士身上的勋章,诉说着它不屈的过往。
自从上次意外摔碎后,博物馆便着手研究了多套修复方案。经过史密斯教授的确认,最终决定聘请施工队将碎片重新粘合。现在周围的脚手架尚未完全拆除,它们像守护者一样,静静地围绕着这尊古老的艺术品,见证着它的重生。
当齐立昂站到了“仰覆莲须弥座”面前的时候,才真正领略到它气势磅礴的震撼力。须弥座足足有两米多高,整体呈圆柱形,自上到下可分为五个部分:上枋、仰莲出涩、束腰、覆莲出涩和下枋。每一部分都精雕细琢,充满了匠心独运的艺术气息。上下的“仰、覆莲瓣出涩”均有三层,莲瓣造型饱满圆润,层层叠加,使得台座酷似盛开的莲花,散发出淡淡的禅意。
须弥座的最上端和最下端是环带式的上、下枋,上面雕满了曲卷圆润的卷草纹,显得繁复华丽。中间的束腰部分间设有隔身柱板,上面雕刻着天王神像,尽管岁月侵蚀,但它们的姿态依旧传递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力士身披铠甲,有的双腿蹲坐,有的单膝跪地,有的曲腿于地上,双手或上举,或一手叉于腰部,或放于腿上,个个怒目圆睁、尽心竭力,给人一种威严和稳固的感觉。
柱板之间还雕有壶门,但非常奇怪的是,壶门里雕刻的内容却被人为地铲平了,现在几乎什么都辨认不出来。一般情况下壶门里会雕刻各式花草纹样或人物故事,不同的建筑和雕塑,壶门里的雕刻内容也会不同,因此,通过壶门里的内容可以大概判断出它是哪种类型的建筑或者雕塑的须弥座。非常可惜,没有了壶门内的内容,史密斯教授他们一时无法断定这个须弥座究竟是什么建筑或者佛像的基座。但是以它的形制判断,这个须弥座大约制造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整个须弥座就是按照北宋颁布的建筑专着《营造法式》进行打造,式样和规制完全相符。
齐立昂拿起相机拍摄着须弥座上的各种细节,这是库克刚刚分配给他的任务,他做得非常仔细,经常会在某个重要的部位变换着方位,进行多角度拍摄。照片拍摄得越多,这个须弥座给齐立昂带来的震撼就越大,那些饱满圆润的莲瓣、力拔山河的金刚力士以及舒展流畅的卷草纹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让齐立昂深深感叹那些先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
这个拍摄的工作稍显简单,没用太长时间齐立昂就将须弥座的角角落落都拍了个七七八八。
齐立昂其实对须弥座底部的那些圆洞非常感兴趣,也有意看看底部的真实情况,但是由于这个“仰覆莲须弥座”刚刚修复完整,要想在将其吊起来让他观察,那肯定是非分之想了。
齐立昂仰头长叹了一声,准备回去交付自己的工作成果。可是他这一抬头,却看到了须弥座最上面那空空的平台,这一下勾起了齐立昂的另一个好奇心,这么大的一个须弥座,上面究竟会是安放的何方神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