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在李言蹊的旁边出现了一个身穿皂袍,长髯飘飘的道人,但是却漂浮在半空中,只见他道袍轻轻一挥,碎落了一地的泥胎陶俑碎片聚拢起来成一小堆,被挪到了旁边的角落里。
“你又是什么鬼东西?”李言蹊警惕的问道,同时他将左手抬起,指尖发出淡淡的泛着金光的锋芒,右手则将匕首横亘在胸前做防御状。
此时的李言蹊内心正焦虑不已,对于这漂浮在半空中,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存在心存芥蒂,说话没有丝毫客气。
“小道介子推。”介子推微微一笑,做了个稽首。
李言蹊一听这个道人竟然是介子推,赶忙回礼,礼毕,他这才仔细打量自称介子推的人,他漂浮在空中的身体虽然凝实,但还是能看出一些虚幻,这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像幽灵一样的灵体。
李言蹊询问道:“先生为何变成了这副模样?”
“此事说来话长,小道本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途中曾割自己的股肉做成肉汤,送给重耳充饥,后来我家公子在秦国的帮助下,渡过黄河回国。”
“由于当时我夙兴夜寐,过度疲劳,在渡河途中靠着船舷打起盹来,就在半睡半醒之中,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仙人骑着狮子向我走来,开口言道:‘绵山即介山’,随即飘然而去。我看见前面山势连绵起伏,又见庞大的雄狮背驮一座仙宫,空中现出“大罗仙境”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等到我醒来,方知这是文殊广法天尊点化自己。我本就有归隐之意,这样一来,便更加坚定了归隐决心。公子回国后即位为文公,举国同庆,大行封赏。我却无意于世间荣华,便与母亲按着仙人指点的方向走去,我母子二人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来到了绵山脚下的槐树庄,仰望绵山,发现与自己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于是,我就背着老母一路攀山越岭,来到了一个突兀的山坡上。老母实在走不动了,我便扶母亲坐下歇息,却不想靠着石头睡着了,迷迷糊糊看到了这座殿内的情景。当时我就觉得普济救世,与人为善,遵道行德,惟诚惟信,才不失为做人的根本。于是发下大宏愿建造了这座地下的普救殿。”
“那这些雕塑壁画?”李言蹊指着墙上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