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几个商人从海外带回来了新的医学典籍和药材。
这些年,随着海禁的放开,济世堂和各国的医学交流越来越频繁。他们不仅引进新知,更将中医药推广到海外。
"您看。"一个商人展示着一幅图画,"这是倭国的医馆,他们完全按照济世堂的模式在运营。"
图上的建筑确实很眼熟:门前挂着"济世"的牌匾,院中种着药草,还有专门的教学区域。
"不只是倭国。"另一个商人说,"南洋诸国也都在效仿。他们说,这是最好的医疗体系。"
沈明轩听着这些消息,心中感慨万千。当年的一个小小创举,如今竟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父亲。"思雨忽然说,"我有个想法。"
"说说看。"
"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京城开一所更大的医学院?"思雨展开一张图纸,"不只教医术,还要研究医理,探索新法。"
沈明轩仔细看着图纸。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
教学区、实验区、临床区一应俱全,还专门设立了研究所和图书馆,甚至还规划了专门的留学生区域。
"这个想法很好。"沈明轩认真地说,"不过,我有个更重要的补充。"
他拿起毛笔,在图纸上加了几笔:一个专门的慈善医馆区域,面向最普通的百姓。
"医者济世,当以苍生为本。"沈明轩说出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再好的医术,若不能惠及大众,也只是空中楼阁。"
思雨眼睛一亮:"就像我们一直坚持的'急诊免费'制度。"
"对。"张若兰说,"这才是济世堂的根本。"
这时,外院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几个偏远山村的村民,抬着一个重病患者急匆匆赶来。
"快!"思雨立刻起身,"准备急诊室。"
看着女儿利落的身影,沈明轩和张若兰相视一笑。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始终没有改变最初的承诺:无论何时,只要有人需要,济世堂的大门永远敞开。
片刻后,思雨从急诊室出来:"父亲,您来看看,这个病例很特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人一起研究病情,讨论方案。尽管身份地位早已不同,但对待病人的专注和认真从未改变。
"你们知道吗?"病人家属感动地说,"我们村里的老人都说,济世堂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哦?什么故事?"思雨好奇地问。
"他们说,这里有个穿越来的神医,和一位女医者结为夫妻,还收养了一个弃婴。他们不但医术高明,更是心怀天下......"
听着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沈明轩心中感慨。岁月流转,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关于医者大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