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主要的是,官兵还提前布置增加了许多兵力。
所以单从兵力上来看,贼人拿不下镇雄县城,是理所当然的。要是贼人以攻城的劣势,和少于官兵的兵力的情况下,拿下了镇雄县城。那么,这官兵也太废了,贼人也太强了。
意志方面不用说了,双方已是你死我活的,没有意志弱的可能性。
若论双方的执行力来说,都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出彩点,也没有秽点。
但在把握大局上,刘仁杰对官兵方是不满意的。
贼人队伍在未知官兵真实兵力的情况下,强硬的去攻城,导致了他们的损伤严重。如此的情况下,在贼人队伍败退后,官兵竟无所动,没有留下这支贼人队伍,也没有让这支队伍扩大战损,这是官兵的一个败笔。
当然,战场是变幻万化。就像贼人的增援队伍,不知道为何,没有增援而来。也有可能,右路的官兵队伍,早已知道贼人还有增援队伍,所以他们不敢追击而去。
这就是刘仁杰在事后推敲出来的总结,双方的实力都不弱,都似有所顾忌。还有就是,马毅在官府的地位,绝对不低。不然,自己的建议不可能在官兵那得到执行。有可能,官兵执行的,不是他的建议,而是马毅的指令。
官兵和贼人一段时间的争斗过后,又归复平静。
官兵没有马上收复贼人占领了三个县域的意思,贼人也还没有扩大占领地的意思。
按常安县城的百姓们的话来说就是,你们闹呢,赶紧的,我们还要生活呢。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只是常安县城的百姓们没了缓过劲来的状态。
他们又如贼人刚占领时的那样,茫然起来。
刘仁杰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会是如此状态。
假如官兵击退贼人,收复了常安县城。假如贼人攻入镇雄县城,占据了镇雄县城。在这两种情况下,常安县城的百姓们,多少会活跃起来,重新为了生活而奔波起来。
而恰恰是如今的局势,使他们茫然了,他们更不知道未来,这里会是属于谁的,他们又将是谁家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