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外练兵场内,赵斌手拄龙雀大环立在将台之上,看着将台下的四大方阵,左手边八王妃韩溪云相伴,右手边则是高宠、韩常二将紧随,身背后一步远的地方,是赵忠、赵德二人垂手侍立。
看过高宠麾下的三千骑卒后,众人自然而然将目光望向这队人马之后,而跟在这队骑卒之后的方阵,正是韩常训练出的三千弓手。
放眼望去,这三千弓手虽然人人端坐马背之上,可是看他们擒在手中不同的弯弓也能分辨出其身份的不同。粗略看去,约莫五百人每人手中拎着的都是骑射短弓,而剩余两千五百人,手中则都持步战长弓。
非但如此,因为有雁子都那奇特的弓兵战法在,韩常为了让这些步弓手移动方便,给他们全都配上了犀牛皮甲,不过与高宠手下轻骑不同的是,这些军卒的胸甲上所绘都是展翅雄鹰。
这些人身侧斜悬的箭壶内都装有雕翎羽箭二十支,加上每人战马上还挂有四个箭壶,壶内是各色特种箭矢,像什么点钢箭、铁骨丽锥箭、乌龙铁脊箭、木扑头箭、鸣铃飞号箭、鸣鹘箭、火箭都在囊内,每人各配羽箭一百支。
除此之外,这些人每人身背后还斜背环首刀一柄,刀柄环内甩出一尺长纯白色刀袍。
在韩常这支弓兵旁,正是八王妃韩溪云所训练的娘子军。
一眼望去,就能发现这三千娘子军此时也分为三部分,此时呈前中后三处分列。靠前的一部分人马乃是一千身披铁甲的骑卒,这些骑卒的得胜钩上都挂着亮银色的三停大刀,一看就是得了韩溪云真传。
而中部人马乃是一千身披明光铠的步卒,这一部人马此时虽然骑在马上,可无论是得胜钩上那不满丈长的花枪,还是马旁斜挂的圆盾,都说明着她们的步卒身份。
至于大军后部人马,这一队人每人身上穿着的都是牛皮盔甲,甲上雕花漆彩,显得华彩异常。这些人腰间都斜配手刀一柄,而战马两侧也挂着四个箭囊,只不过与韩常手下不同的是,这些箭囊内分装的箭矢内乃是三停箭、点钢箭、木羽箭、扑头箭、风羽箭这五种弩箭,而这队军士手中拎着的也非弯弓,而是一柄柄漆黑深沉的拒马刀弩。
除此外,这三千女兵每人脸上都戴着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再加上这一件件制作精良的盔甲,和包裹全头的兜鍪,一时还真让人摸不清这支军士的底细。
说罢这三路大军,场内所剩的最后一路,自然是赵斌这些日子费心整备出的三千亲卫步卒。
与其他几军不同的是,赵斌这队人马前立着两员大将,二人身上披着夔牛金甲,手中横着镔铁大棍,胯下各骑一匹乌黑透亮的宝马,正是那张家兄弟。
二人身后则是三千士卒端坐在马背之上,这些军卒一个个身上穿的都是大宋步人甲,只不过与寻常军士不同的是,这套铁甲所用的绑绳都是大红朱砂之色,肩吞、眉庇、腹吞更是金光灿烂,盔头上红缨如血,所用扞腰乃是各色兽皮装点,那真可谓是威风八面。
而这些人的马鞍鞒上一侧斜挂长盾一面,这盾乃是大宋经典的旁牌造型,只不过与寻常木盾外罩牛皮不同,这一面面旁牌虽然也是木胎,可盾外罩着的却是铁皮,非但如此,盾上还雕有凶兽图样,整面盾牌漆金嵌银,一看就是华贵非常。
另一侧得胜钩上,则挂着长柄大钺一柄,这三千柄长钺乃是赵斌专门命汤祥打造,钺头长两尺有余,宽却只有半尺,精钢锻造而成的半弯钺刃透出点点寒光,长约五尺的钺柄依附钺头之后,使得军士即可两手持钺,即可推砸助力,又可单手劈砍,持盾护卫。
看着眼前的四路大军,赵斌不由得感叹道:“诸位,这装备、人员现在算是齐了,接下来可就是练了,无论是高将军那边的长枪,还是韩将军那边的弯弓,没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可见不了成效啊!”
众将闻言都微微点头,随即就听高宠感叹道:“我等倒还好说,贤爷这刑天营怕是要比我们更费力些,我大宋步人甲防御虽然全面,可实在太重了些。”
赵斌听高宠这话倒也没反驳,毕竟关于这一营人马,这一月来众人间讨论不下十余回,关于盾钺这样的搭配,众人的分歧并不大,虽说这旁牌巨大,可这队军卒乃是作为亲卫存在,很长时间这盾应该都是立在地上,有这些旁牌在,自己王爷在两军阵前也能更安全一些,一旦战时真有不便之处,就地弃盾就是了。
甚至高宠和韩常还帮着赵斌,专门改良编排出了一套适合众军的盾钺搭配之法,这支亲卫也因此成为这一万两千人中最早拥有营号的人马。但关于这营人马该用何等盔甲,众将同赵斌之间却讨论不止,这牛皮甲自然是被众人排除在外,可在选用明光铠还是步人甲时,众人却是争论不休。
最后还是金国新送来的一份情报,让关于盔甲的讨论暂告一段落,而情报上倒也没写旁的,只简单一句,“金人练骑卒三千,皆披我大宋步人甲,马亦披铁甲”,只这一句却把众将的好胜心给勾了起来,毕竟对于这几位来说,谁都不愿意承认宋兵不如金兵,再加上这练兵场每日粮米肉食不断,这些士卒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每日的训练倒也撑了下来。
不过今日这次小阅兵却能发现,这些军卒体能还是略有不足,立在那里还是微微有些气喘,甚至战马的响鼻声更是不绝于耳,高宠此时才会重提盔甲一事。
赵斌看着台下的三千军士,沉吟许久片刻后,微微摇头道:“暂时还是不换了,一来太原府库内也没这么多明光铠,二来咱们如今只是训练,练时多吃些苦总没坏处,这步人甲要是实在不便,临战时再换成明光铠吧。”
众将闻言也觉得有理,因此纷纷点头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