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回 老龙王灵气嘱托 王小C演讲叫停

鳖精院长首先上台讲话,雷鸣般的掌声轰动整个会场,他用十分纯厚磁性的声音发表演讲,而且是脱稿,毕竟已经在教育界摸爬滚打多年,肚子里的墨水还是有几瓶的。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王小C却没怎么听懂,因为他讲的都是关于绣江书院以前的事情。从绣江书院的历史、布局说到细枝末节,王小C听得都快睡着了,只能强打着精神坚持,不睡觉是对演讲者最起码的尊重。

不过,鳖院长所讲到的都是实话,曾经的绣江书院的确辉煌。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在此举行祭孔典礼,县宰亲自主持。文人学子、耆老乡绅,纷纷赶来,他们衣冠整齐,秩序井然。明、清以来,官办的县学(儒学)大都设在文庙,是全县童生学习、考试做举业的地方,管理县学和春秋祭孔的教谕署和训导署也设在这里,分别在明伦堂的两侧,设有教谕、训导各一人,管理县学,考查全县生员的课业、品行,主持生童考试。下设书办、斋夫、膳夫、门斗。教谕、训导,均享受国家俸禄。

县学生员,明代皆有月米,额内者称廪膳生员,额外者称增广生员。清朝改为于岁科两试在一等前列者,方能补为廪生或增广生。廪生享受廪米且有职责,增广生则无。生员主要攻读《圣谕广训》、《御制训饬士子文》、《大义觉迷录》等书籍,以参加省城乡试。及格录取者称为举人;举人赴京会试、殿试中试者则为进士。仅明清时期,章丘举人就有388人;进士有118人。

清末,章丘全县岁考额定录取文童20名。至咸丰、同治年间,增额8名;廪膳生、增广生各20名,前者为成绩特优者,补以膏火(即学费)之费,2年一贡。

旧时、章丘除县学以外,还有鸿儒、乡宦所办的书院,书院教育与县学教育并行不悖,而书院教育尤其显得活跃,也较为灵活,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书院的肇兴始于唐初,发展于宋、元,到明、清为盛。

章丘的书院,最早可上溯到宋初。宋代私人办学得到很大发展,一些学者、儒生纷纷设立“精舍”、“书院”,教授生徒。宋太宗淳化年间,历城人田诰(字象宜,北宋初期着名教育家、文学家,着有《禹元经》传世),因“爱明水水树,遂家焉”,在百脉泉畔、梵王宫后创办精舍,“聚学徒数百人”(崇儒《宋会要辑稿》卷一),开章丘书院教育之先河。正式确立了“造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的办学宗旨。

至明代嘉靖年间,解官归田的大散曲家李开先,曾在章丘城西南隅创办“中麓书院”(后又在胡山中麓创办“中麓山堂”),自任山长(院长)兼执教,他的高徒弟子高应圮、张自慎等都是从中麓书院中培养成才的。李开先创办的“中麓书院”,尊师重道,勤奋好学之风影响久远。后来章丘一带建立书院者甚多,皆标榜开先遗风,士子们既好经术,又重气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代是章丘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许多有识之士慷慨捐资,先后兴办了书院10余处。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县治(绣惠)所在地的阳丘书院、绣江书院、中麓书院及建于长白山雪山寺郑康成祠内的白雪书院、建于危山大寺内的圣泉书院、建于毕阳村北的凤凰书院、建于相公庄内的乐育书院、县城正南的圣泉书院、县城附近的丽泽书院等。可以说章丘书院之多之广在全国有名。其中,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是阳丘书院和绣江书院。

学生对这些历史毫无兴趣,早已有许多人昏昏欲睡,魂游天外了,甚至呼噜声此起彼伏,但鳖院长仿佛没有听见,继续滔滔不绝地演讲着。但他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全体师生仿佛突然魂归体内,又是一阵惊涛拍岸似的掌声。

当月凰主管宣布接下来是新任德育副院长王小C上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正襟危坐,伸长了脖子等待着这位新院长的发言。究竟会有什么新意?究竟他会在第一次和大家见面的时候说些什么?究竟此人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发言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王小C心里多少也有点儿打鼓,第一面是最重要的,若是能留下个好印象,以后的工作必然相对比较顺利,若是第一炮都没有打响,那以后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他在台下已经反复将自己的发言稿在心里默了好几遍,都快背下来了,然后自己又修改了一些语句,更多的体现平时说话的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