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宜稳不宜乱

阆山梦 千江一叶舟 1937 字 15天前

赵保见赵朴动了真怒,吓得不敢吱声。半晌,赵朴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难为啊!”

赵保不解,又不敢多问,赵朴道:“你以为,便是我们搜全了弘贼罪状,便能扳倒他么?”不待赵保动问,赵朴又道:“当今朝廷有两大心腹之患,一在江南,一在西北。江南有名士华棣总管,西北是名将许凤卿坐镇。弘逢龙盘踞朝中二三十年,弘氏、华氏、许氏三大家分掌军政财权,又互为婚姻,彼此倚重,朝臣皆仰其鼻息,这才是弘逢龙屹立不倒的真正缘故。太子殿下轻易如何敢动他?”

赵保重重叹了口气道:“莫非朝廷就拿他没有办法了?”

赵朴冷笑:“皇室虽弱,倒没有软弱到让弘逢龙行兴废之事的地步,且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朝廷若有意要动弘逢龙,哼,易如反掌。只是从大局看,此时不宜动弘逢龙。若我是弘逢龙,大权独揽后自然也不愿天下有事。两相制衡的局面,是太子殿下与弘逢龙都愿意看到的。我想,太子殿下所担忧者,是天下大乱。只要时局平稳,他便有时间清除卧榻酣睡者。”

赵保想了想道:“太子殿下的意思可是,天下宜稳不宜乱,而上官清则可致天下大乱?”

“不错!”赵朴颔道赞许道:“当今天下局势错综复杂,远非你看到的那般简单。弘逢龙不过是明处的敌人,暗处,不知有多少人虎视耽耽。”

赵保问道:“大人口中的‘他们’,说的是……”

“上官清和当年因晋宁一案而伏诛的王氏、苏氏、季氏三族的流亡子弟?”

赵保略作沉吟,道:“不过流亡子弟,朝廷何必太过郑重?大人向前说过,上官清起兵谋反已是二十年前的旧事,说他为替父报仇,纠结另外三族流亡子弟和江南十万人众起义,一路攻城夺池势如破竹,然则失利于碣石之战,兵败之际,他便投海自尽了,四族子弟亦瓦解云散。那日虽是匆匆一面,属下看他形容齐整,却隐有落魄之像,大人还担心他为患天下么?”

赵朴笑道:“你莫要小看四族流亡子弟,这些百年老族,哪就轻易覆灭了?否则二十年前,上官清何以猝然危及京师。且如今上官清又堂而皇之现身,事情便没那么简单了。”

赵保想了想,沉声道:“不错,若没有万全的准备,何以敢以身犯险?”

赵朴道:“这个上官清,太不教人安心了。二十年前,朝廷尚在强盛之际他便敢起兵造反,何况现今?唉,朝廷当年虽险胜,却也因此一难而元气大伤,再难斩草除根。若休养生息,朝廷也不至到此境地,可恨弘逢龙倒行逆施,以致天下怨声载道,民变不断。朝廷内忧外患,为保大局,朝中忠直之士也只能眼睁睁看他擅权弄柄,竟奈何他不得。”

赵保怒道:“可是大人,弘逢龙外用擅权弄政,内怀篡逆之心,媚上压下原非正道,有志之士对他切齿痛恨,人人皆欲杀之而后快。若不杀弘逢龙,何以平民怨?不杀弘逢龙,何以振士子之心?不杀弘逢龙,何以靖朝纲?若任由弘贼倒行逆施,这天下,这江山,只怕,只怕……大人,终不能任由弘贼为非作歹、倒行逆施。”

赵朴明白赵保的话,若任由弘逢龙把持朝纲,朝廷只怕会断送这锦绣江山,然而……赵朴只是沉吟不语,许久才颓然长叹一声道:“你说得不错,不过,弘逢龙不能杀,至少现今不能杀了!”

赵保嘴皮动了动,却是无可辨驳。赵朴道:“太子在信中明言,上官清隐藏太深,不知虚实,嘱我切不可妄然动手,是以只教我等先摸清他的底细。这番用心,你可明白?”

“我在明,敌在暗,太子是要我们以静制动。”赵保想了想又道:“原来大人想的,与殿下一般样。”赵朴稳稳笑了笑,又道:“扬州是上官清老巢,我隐约以为,若天下生乱,必是江南先乱,江南之乱,必在扬州。此事非同小可,本官须得从长计议,切记不可鲁莽行事!”赵保忙即应下。

湛若水因着有云未杳的照料,孟飞也放下许多心来,一门心思作他自己的事去了,近日与封五竟是早出晚归,也不知在忙什么。湛若水看在眼里,问了两次,孟飞支支唔唔不肯多说,他便不好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