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2

街道上,有人仪态端庄,乘五马车,气度非凡;

偏僻处,也有武士弯弓搭箭,拨开云雾,猎鹰翔空。

花柳相间的巷道,乐声悠扬的楼阁,春风拂面,不输洛阳桥的风华。

而此时,取经的长老回头望着大唐,心中充满了无尽的伤感与裂痛;

伴随师父的徒弟们,则在小驿站里安歇,梦中迷离,魂魄仿佛已随风而去。

无法尽述宝象国的美丽景致。师徒三人整理好行李和马匹,安顿在驿馆中休息。

唐僧步行到朝门外,对门口的大使说:

“有唐朝的僧人,特地前来拜见陛下,请求交换文牒,恳请为我转达一声。”

黄门奏事官急忙走到白玉阶前,奏道:

“万岁,唐朝有位高僧,愿意拜见陛下,并交换文牒。”

国王得知是唐朝的大国,并且听说是位尊贵的圣僧,心中十分高兴,立即批准。

于是命令:

“宣他进来。”

将三藏召至金阶,礼毕后,舞蹈山呼,礼仪隆重。两旁的文武官员无不感叹:

“上国人物,礼乐如此雍容华贵!”

国王问道:

“长老,您到我国所为何事?”

三藏答道:

“小僧是唐朝的释子,奉天子之命,前往西方取经。”

“此行携带有文牒,特来贵国,理应交换,冒昧打扰,敬请陛下恕罪。”

国王说道:

“既然持有唐天子的文牒,拿上来看。”

三藏双手捧上文牒,展开并放在御案上。

文牒上写道: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

朕以清凉德行,继承大基,事神治民,谨慎治国,每日警惕。

此前,泾河老龙未能救治,遭我皇后帝谴责,三魂七魄已被召入阴司,成为无常之客。

因其阳寿未尽,感动冥君放他重生,广建善会,修度亡道场。

由于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显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能度亡魂,超脱孤魂。

特命法师玄奘远赴千山,探求经义。

倘若途经西方各国,不要断绝善缘,凭此牒通行无阻。特此赐牒。

大唐贞观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面有九颗宝印)

国王看到文牒,取出本国的玉宝,盖上花押,递给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