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微微颔首,尽管内心深处对于这样的手段隐隐感到一丝不安和忐忑,但理智告诉他,唯有如此行事,方能够稳固自己那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毕竟,宫廷斗争向来残酷无情,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数日后,原本平静祥和的长安古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街头巷尾之间,不知从何处悄然兴起一则诡异而离奇的谣言。有人绘声绘色地传说着,当今圣上有意册立李恪为太子并非出于真心实意,而是为了豢养一种名为“伥伥鬼”的邪恶之物。据说这“伥伥鬼”每逢夜幕降临之际,便会神出鬼没于黑暗之中,其唯一的癖好便是吞食活人的心脏,并将这些心脏献给天狗享用。
此谣言一经传出,犹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瞬间引发了全城范围内的巨大恐慌。百姓们个个面如土色,人人自危,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就会成为那可怕的“伥伥鬼”口中的猎物。他们纷纷涌向庙宇祠堂,虔诚地焚香祷告,祈求上苍保佑自己与家人平安无事,同时也暗暗期望圣上能够收回成命,千万莫要立李恪为太子,以免给这座繁华的都城带来无尽的灾祸。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了一片惶恐不安的氛围之中。
皇帝李世民端坐在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聆听着臣子们汇报关于“伥伥鬼吃人心喂天狗”的谣言。待全部听完之后,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眸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心中已然明悟,此事绝非偶然,定是有人在幕后精心操纵。
想到此处,李世民不禁喟然长叹,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民间谣言所蕴含的巨大威力,它就如同那无形的洪水猛兽一般,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人们的心底掀起惊涛骇浪,于悄无声息之间动摇民心,甚至有可能对整个朝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儿子李治,李世民内心深处其实颇有微词。他认为李治性格过于柔弱,行事不够果断坚决,缺乏一国之君应有的气魄与决断力。因此,他曾不止一次地萌生出更换太子的想法。然而,此次谣言事件却犹如当头一棒,让他猛然惊醒,深刻认识到朝堂与民间的稳定才是重中之重,远非他个人的意愿所能左右。
李世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龙椅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他的脑海里不断闪过各种念头和猜测,试图理清这看似错综复杂的局面。渐渐地,一个名字浮现在他的心头——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难道说,这次谣言事件正是长孙无忌与李治联手策划的一出好戏?他们巧妙地借助了民间百姓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深深恐惧,精心炮制出这样一场轩然大波,目的就是要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
“传朕旨意!从今往后,但凡有任何涉及到伥伥鬼的谣言出现,一律严禁其传播!若有胆敢违抗者,定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李世民那威严而洪亮的声音在朝堂之上久久地回荡着,仿佛要穿透每一个大臣的耳膜,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间。
只见朝堂之下,群臣们纷纷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头紧紧贴着地面,齐声高呼:“臣等谨遵陛下旨意!”这声音整齐划一,如同雷霆一般响彻整个宫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眼,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群噤若寒蝉的臣子们,然后突然转头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李治。就在那一刹那,他的眼中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疑虑,甚至还隐隐夹杂着些许失望。然而,这种种情感只是如流星般稍纵即逝,很快便被他那深不可测的城府所掩盖。
尽管心中明白,自己这个儿子李治也许并未直接涉足于此次谣言的编造与散播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却是这场风波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轻轻叹了口气,暗自思忖道:“难道这一切真的都只是巧合吗?还是说……”
“雉奴啊!”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眼神深邃而悠远地凝视着面前的李治,语气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缓缓说道,“你可知晓朕对你寄予了何等深厚的期望?朕一直盼望着你能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心怀天下苍生的贤明君主。唯有如此,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护佑黎民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听到父亲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李治心头一震,他深知这其中蕴含的分量和责任之重大。只见他神情肃穆,恭恭敬敬地朝着李世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挺直身躯,目光坚定且郑重其事地点头应道:“父皇的谆谆教诲,儿臣时刻铭记于心。儿臣定然会加倍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于诸位贤臣大儒,不断提升自己的治国理政之才。儿臣发誓必将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以不辜负父皇以及天下万民对儿臣的殷切期许。”
李世民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尽管他对李治有所保留,但此刻他必须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儿子。他起身离开了朝堂,留下了一个背影,让群臣感受到这位帝王坚定的决心。
随着李世民的决定,关于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逐渐熄灭。李治的太子地位得到了巩固,而这场由谣言引发的朝堂风波,也成为了大唐帝国历史上一个微妙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