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世家的眼

李治看了那太监一眼,漫不经心道:“朕的后宫何时轮到你来指指点点了?”

站在一旁的大太监听到皇帝如此阴阳怪气,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浑身一颤,赶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谢罪道:“陛下恕罪,是老奴越界了。”

紧接着,大太监战战兢兢地解释道:“老奴也是关心陛下呀!您看这后宫如今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而陛下不仅要操心朝堂之上的诸多事务,还要应对这后宫中的纷乱繁杂,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啊!”说罢,大太监依旧不敢抬头直视李治,只是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好了,此事无需再议!朕心中自然有数。”李治不耐烦地挥挥手,打断了身旁太监喋喋不休的进言。这些个奴才又怎会知晓,那王皇后背后所代表的乃是世家大族,就如同束缚住他手脚的绳索一般,令他处处受限。

“皇后啊,你的一番苦心朕并非不知晓。然而,你事事都这般拘谨守旧,着实叫朕觉得有些透不过气来。”在某次晚宴结束之后,高宗李治终于忍不住对着皇后吐露心声。

听闻此言,皇后缓缓地低下头去,眼眶之中忽地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哀伤之色。她微微颤抖着嘴唇,轻声说道:“都是臣妾的过错,请陛下恕罪。”声音低若蚊蝇,几不可闻。

王皇后出生于声名显赫、权倾朝野的关陇大族,其家族历经数代经营,在朝堂之上编织起了一张错综复杂且庞大无比的势力之网。这张网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摧,又似无形枷锁牢牢地将唐高宗束缚其中,令他举步维艰。

李治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但每一个决策、每一项举动都无时无刻不在那些强大势力的严密监控与掌控之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迅速传入他们耳中,并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和干预。

在某一个寂静无人的时刻,李治独自呆坐在御书房内,愁眉不展地喃喃自语道:“舅父长孙无忌以及其他那帮人啊,总是喜欢对朕所处理的事务横加干涉、指指点点。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朕着想,可实际上呢?这种过度的插手只会让朕感觉如坠深渊般压抑窒息!仿佛朕根本就不是这天下的主人,而仅仅只是他们手中随意摆弄的傀儡罢了。”说到此处,李治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无奈与愤懑之色。

在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治端坐在龙椅之中,目光时而落在下方那些侃侃而谈的大臣们身上,时而又显得有些游离不定。此时的高宗,内心深处正默默地依赖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顾命大臣。这些大臣皆是太宗皇帝生前委以重任之人,他们不仅对先帝忠心耿耿,而且对于如今新即位的高宗也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只见长孙无忌身着华丽朝服,昂首阔步地走出队列,向着李治躬身行礼后,便义正言辞地说道:“陛下啊,依臣之见,此事您应当如此这般处理,唯有那般去做方才妥当啊!”说罢,他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高宗,眼神之中满是殷切与期盼。

李治微微颔首,表示已听到长孙无忌所言,但他那略显稚嫩的面庞上,此刻却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奈之色。只听他轻声回应道:“朕知晓了,舅父大人。只是有时,朕亦希望能够依照自身之意行事,而非处处都听从他人之言呐……”话虽如此,可面对这位德高望重且权势滔天的舅父,李治深知自己目前还无法完全摆脱其影响和束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治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却并非那种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君主。每当他坐在朝堂之上,面对那堆积如山的政务奏折时,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地束缚住,令他难以挣脱。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李治在处理朝政事务的时候,往往不得不依赖于朝中那些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大臣们所提出的建议。对于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政策的推行,他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并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尽管如此,他仍然时常担心自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这样的处境却让李治内心深处充满了羞愧与自卑。作为天下共主,本应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果敢决断的魄力,可如今却只能像个学生一般,事事都要向他人请教。这种反差使得他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而另一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大臣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李治内心的这些痛苦挣扎。他们看到的只是李治对他们的建议言听计从,认为这是陛下谦逊好学、从善如流的表现。于是,他们纷纷称赞李治道:“陛下真是明智啊!您能广纳贤臣之言,从善如流,无论是一言一行还是一思一念,皆无可挑剔,实乃我大唐之幸事!”殊不知,这番赞美之词落在李治耳中,却更像是一根根刺,深深地扎进了他那颗早已脆弱不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