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不满

大周九皇子 肆拾先生 1064 字 11小时前

此时,一名官员眼尖地捕捉到了郑为国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他当即拱手向周仁帝进言道:“启奏陛下,镇北侯竟开出如此诱人的条件来招揽那些百姓前往其封地。倘若大周各地皆如此效仿,势必会动摇我大周统治的根基啊!”

周仁帝听闻此言,却是仰头大笑起来,笑声响彻朝堂。笑罢,他朗声道:“德喜啊,将咱们所搜集到有关镇北侯封地待遇的详细情况展示出来,也好让诸位爱卿好好瞧一瞧,看是否真能如这位大人所言般,动摇得了我大周的根基!”

德喜领命后,赶忙将早已准备好的相关情报逐一递给在座的各位朝廷大臣们传阅查看。而与此同时,整个朝堂之上都弥漫着一股紧张且凝重的气氛,众人皆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情报,心中暗自思忖着此番事态究竟会如何发展。

周宁所提供的待遇确实算不上优厚。毕竟在大周,众多的土地皆掌控于那些豪门贵族之手,而平民百姓却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如此一来,他们终年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仍无法满足全家人全年的温饱需求。一旦遭遇天灾,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食不果腹成为常态,甚至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做出卖儿鬻女这般令人痛心疾首之事。

当这些朝廷大臣目睹此景后,心中纵然有所不满,但又怎能公然指责镇北侯给予百姓土地、免除其赋税之举存在不妥呢?毕竟从道义上讲,这无疑是有益于民生的善举。

此时,郑为国站出来进言道:“陛下啊,倘若百姓纷纷涌向镇北侯的封地,那么大周其他地方的土地由谁来耕种呢?难不成要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大周陷入饥荒,所有人都忍饥挨饿吗?”他的话语一出,殿内顿时一片沉寂,众人皆低头沉思。

周仁帝脸色阴沉,缓缓开口道:“想当初,北元大军攻破黑风要塞,关外的许多百姓惊恐万分,纷纷逃往雁北关一带以求生路。如今我们好不容易收复了这片失地,那里正急需人口填充。莫非朕还要横加阻拦,不让百姓前往吗?”他的目光扫过众臣,带着几分威严与不容置疑。

这时,大学士孔育德上前一步,拱手说道:“依微臣之见,要解决百姓迁徙的问题并非难事。只需适当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不愿轻易离开故土、背井离乡的。”他的建议听起来颇有道理,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附和。

然而此时,户部尚书郑为国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如果贸然减免赋税,那国家的粮仓可就要见底啦!届时,恐怕连士兵们的口粮都难以保障啊。”他一脸忧虑地看着朝堂之上众人。

紧接着,大学士孔育德向前一步,朗声道:“郑大人此言差矣。那些豪门贵族以及富商大贾手中囤积着大量的粮食呢。只要朝廷愿意出面购买,不仅能够解决当下燃眉之急,还能有效缓解朝廷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呀。”

郑为国听闻后眉头微皱,反驳道:“孔大学士,虽说减免赋税或许能让百姓手头宽裕些,但问题在于,朝廷用于购粮的银两又该从何处筹措呢?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

孔育德略作思索,随即回应道:“依臣之见,不妨将商税适当上调些许。此外,盐和铁这两项重要物资的税收若能充分利用起来,足以支撑起整个朝廷的日常运转。若是情况依旧紧迫,朝廷也大可先行赊账向商户购入粮食,待日后财政状况好转之时再行偿还嘛。”

就在这时,吏部尚书魏无忌赶忙插话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如此行事岂不是在与民争利么?堂堂朝廷怎能欠下百姓钱财呢?这可是有损我皇家威严与颜面之事啊。”

孔育德当即面露不悦之色,高声辩驳道:“魏大人何出此言呐?朝廷何时曾与民争利过?咱们不过是出钱向商家购买所需之粮食罢了。在商界之中,相互拖欠部分货款本就是稀松平常之事,怎到了朝廷这里就行不通了呢?天下间哪有这般道理!”一时间,朝堂之上众大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众人之所以对孔育德所提出的建议持反对态度,原因在于众多富商的背后其实有着这些官员作为靠山。

一旦上调商税,那无疑将会直接触动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试问这样一来,他们又怎会心甘情愿地表示赞同呢?

只见户部尚书郑为国站出来进言道:“陛下啊,微臣认为朝廷与富商开展生意往来这种做法实在是荒谬至极!再者说,如今还要进一步上调商税,此事事关重大,还望陛下能够深思熟虑、谨慎行事啊!”

周仁帝心中自是清楚得很,他深知若与朝廷做起生意来,那些富商们所能获取的利润必定会大打折扣,再加上此番上调商税更是直接触碰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也难怪这群人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加以反对了。

就在这时,太子周明开口说话了:“父皇,儿臣觉得咱们或许有些操之过急了。当下大家仅仅只是担忧某些可能出现的状况而已,说到底这一切不过是众人的臆测罢了。依儿臣之见,倒不如先观察一下实际情形究竟如何,然后再来下定论也为时不晚。”

太子这番话语一出,犹如一阵清风拂过,原本剑拔弩张、紧张万分的氛围瞬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

而此时,无论是力主反对的一方还是坚持推行政策的一方,都恰到好处地借着这个台阶顺势而下,表示暂且搁置争议,待看清事态发展的最终结果之后,再共同商讨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方才最为妥当。

周仁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对太子的表现隐隐感到不满。尽管与这些官员建立良好关系对于未来的统治至关重要,但太子似乎过于依赖他们,这种行为实在不符合一个帝王应有的风范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