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事了拂衣去

李凡高和于二贵不禁无语,直翻白眼,张大强这小子的脑回路跟人家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有点歪楼啊。

当天傍晚,李凡高再一次去到钓鱼镇上,又一次买了1600多块的当地特产。第二天扛着一个40多斤重的编织袋,坐上公司里的工程车,先到盐州,然后在盐州转乘高铁,回到了江宁府。

江宁府是苏省的省会,唐宋时期就叫江宁府。下属11个区,人口足有950万,在国内也算是特大城市了。作为六朝古都的江宁府历朝历代以来都是达官贵人、商贾巨富的聚集之地,可以说是江南富庶的一个代表性城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是李凡高一家却只能算是被代表之人。他家住在长江边,是江宁府较偏的一个的村落,家里说不上贫困,但真的称不上是中产之家。母亲早已去世,家里有父亲和一个妹妹。父亲是一个泥瓦匠,用艰辛的劳动,供两个孩子读书,颇为吃力。

从小到大,李凡高也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妹妹李小君,今年刚满20岁,在江宁大学读大二。

见李凡高突然回到家,小妹和李父都非常高兴。特别是小妹,收到李凡高从盐州买的新手机,更加的开心的不得了。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李小君手上的手机已经用了四年了,虽是落后残旧。却一直舍不得换。

李凡高这次在盐州,特地帮她买了一部2000来块的荣光新版手机,也算是送给小妹的开学礼物吧。

李凡高打开那个编织袋,取出里面的钓鱼镇当地特产。李父一脸的开心,嘴里却有点埋怨道:“买这么多东西,一定花了不少钱,你的工资不高,要省点花呀。”

李凡高知道父亲不容易,每天的工资也是大约200块左右,而且不是每天都有固定的活计,家里只有3亩农耕地,供两个儿女读书也吃了不少苦,便对父亲道:“老爸,我现在升职了,每个月的工资工资有7000块钱哩,以后小妹的学费你不用操心了。从下个月开始,我被调整了工作岗位,要离开那个钓鱼镇光伏发电场,去做基建方面的工作了。”

李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兼农民工,他听到李凡高升了职,心里高兴不已,说道:“那你定要好好工作,干出点成绩来。”

李凡高点头应下,心里暗暗下决心,等自己用异能赚上大钱,定要在是在江宁府城里买大房子,让父亲也不用那么辛苦。

在家里住了几天,好好的享受了家庭的温暖。8月30号一大早,李凡高帮小妹提着行李,送小妹开学。

从学校出来,李凡高掏出电话打了出去:“喂,石头,凡哥我现在在江宁城,空着肚子吃你这个大户来了。”

电话那头一听李凡高的声音,顿时高兴起来:“卧槽,画家,你什么时候回江宁府?怎么不早吱一声?”

李凡高道:“刚到了城里,中午找个地方,咱哥俩好好聚一聚。”

电话那头立即回答:“行,东坡楼,我现在就过去。”

李凡高看看时间,已经是十一点钟了,便钻进地铁站,坐上了去鼓楼区的地铁。

电话里的石头名叫石涛,是李凡高的大学同班同学。两人都是就读于粤省工业大学电力工程系,还住同一个宿舍,交情非同一般。

说起来也是凑巧,石涛是盐州人,大学毕业却来了江宁府城,进了一间电力安装公司工作。而李凡高是江宁府人,却到了石涛的家乡盐州工作。

坐了30分钟地铁,出了地铁站,转了几个街口,李凡高熟门熟路的就来到了约定的地点,东波楼。

说是东波楼,其实也是一个小饭馆。这地方李凡高来过好几次,里面的特色菜东坡肘子做得很不错。最关键的是,价钱不贵,特别适合他们这些打工仔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