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武接过奏报,细细阅罢,愈发气愤难平,脸色铁青,怒拍桌案,斥道:“没想到百济于此时竟选择观望,当真是竖子不足与谋!”
其双眸喷火,胸膛剧烈起伏,心中愤懑如潮:“本与百济相约共图大业,如今关键时刻,他们却作壁上观,毫无信义可言,实乃鼠目寸光之辈!”
王宫内气氛压抑,一众臣子皆低头不语,噤若寒蝉。
高建武来回踱步,思绪烦乱:“如此局面,该当如何应对?百济背信,局势愈发不利,难道吾高句丽此番要陷入困境?”
大唐之使臣于平壤静候高建武数日,然始终未闻高建武传唤,亦未得其明确之答复,究竟是退兵亦或不退兵,全然未知。
这几日,使臣于驿馆之中,坐立难安,面色凝重,时而负手踱步,时而望向王宫方向,暗自思忖:
“这高建武究竟作何打算?如此拖延,莫非有意敷衍?”
其心中忧虑渐生,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耐心等待。
驿馆外,街市依旧喧闹,然使臣却无心关注。
他眉头紧锁,目光深邃而忧虑,不时长叹一声:“若再无回音,吾何以回朝复命?”
而那王宫之内,高建武亦是左右为难,迟迟未能下定决心,使得这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说白了,此番大唐支援新罗,充其量只能算作出奇兵之举。
倘若高句丽与百济铁了心要长久僵持耗下去,大唐怕是一时半会儿亦难以真正保住新罗。
届时,若要与高句丽开战,亦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毕竟,前朝三征高句丽之血泪史依旧历历在目,令人心有余悸。
想那往昔,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却未能克敌制胜。
此番情形,如重重阴霾,萦绕在众人心头。
如今,大唐虽国力昌盛,然面对高句丽这一劲敌,亦需谨慎筹谋。
若战事一起,粮草军需能否充足供应?将士们能否适应异地作战?
诸般变数,皆需深思熟虑,稍有不慎,便可能重蹈前朝之覆辙。
大唐使臣实是无法再忍耐等待高建武,遂主动求见。
只见其立于殿中,神色严肃,言辞凌厉,话语之中隐隐有威胁之意,朗声道:
“若高句丽执意不撤兵,那就休怪大唐兴兵前来。届时,有薛延陀汗国相配合,就不信高句丽能抵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