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太子的指示,他应该要着力于改进明军的火器制造。但这里显然没有工匠,也没有工场,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成功的。
赵辉便问道:“咱们的火器工场在哪儿?”
有人答道:“在江宁县蔡家苑。”
word天。
江宁县是附郭县,蔡家苑在南京内城的南面,敢情是白跑了一趟皇城。
于是赵辉又改道去江宁县。
赵辉去了在蔡家苑的火器工场,经过了几日的考察后,终于得出结论——明军火器发展缓慢,不是没有理由的,实在是制度太僵化了。
兵仗局的工匠有轮班工匠、住坐工匠等,轮班工匠就是各地匠籍的百姓需要轮班到京师来服役,注意是服役,没有工资!平日里只会发口粮。
轮班期限从两年到四年都有,一般根据离京师远近来确定期限。
更苛刻的是,哪怕你是海南岛的工匠,你去南京上班,来回路费都得自己承担。
住坐工匠是隶籍京师的工匠,一般是开国初被老朱迁到南京的。所以是有了南京户口的固定工匠。
他们一个月要给老朱家干十天活,同样只有口粮没有工资,剩余二十天官府没有安排别的活的话,就可以自己去种地或接私活。
兵仗局的住坐工匠只有数百人,剩余的都靠轮班工匠充数。
而一人为匠籍,子子孙孙永远都是匠籍,都得服役。
这种束缚人身的生产方式,军器技术能快速发展就奇了怪了。
赵辉又随机挑选了几个工匠问话。
“你们一人每月能造几杆火铳?”
工匠们回答不一,不过一般是十天造一杆,一个月三杆这样子。
赵辉又了解了他们的生产流程。
原来,所谓的工场也只是形式上的,工匠们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个人一杆枪,从头做到尾。
那这样的生产形式自然也是比较低效的。
赵辉又仔细研究了下刚刚造好的一杆火铳。
赵辉笑问这杆火铳的造匠,“这个火铳,发多少铳能不炸膛?”
工匠以为是在责难他,忙跪地磕头如捣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