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诏书传到南京,官民一片欢腾。
无他,新皇向来仁厚,估计是不会北征的,不用打仗,江南就不用供应前线粮草,整个南方九省都一片欢腾。
朱棣最后三次北征,真是把个江南给掏空了,再大的家底也经不起连续三年供应几十万大军的粮草。
还有个更好的消息,新皇还发布诏命,计划迁回南京办公。
当时三大殿被雷劈没了后,朱棣又改称北都为行在,目的就是堵天下悠悠之口,实际没打算挪窝,六部大印可没换回来。
因为当时迁都完毕,南京六部的大印交给北都六部使用,而南京六部重新铸新印,在原六部前加“南京”字样。
朱高炽登基后,一改老爹各种作法,停下西洋、宣布回都南京、赦免被朱棣下狱的大臣,估计是这么多年被朱棣压得太狠了,这下千年媳妇熬成婆,朱高炽狠狠出了口恶气。
南京六部的阁抄呈给赵辉阅览,停罢下西洋的始作俑者竟是杨士奇。
赵辉不禁骂道:“杨士奇该死,短视!”但他人在南京,相隔千里,鞭长莫及。
不久,太子朱瞻基抵达南京,赵辉率南京文武出城迎接。
朱瞻基御文华殿,等群臣都退下后,独留赵辉一人。
“都尉可知我为何会来南京?”
赵辉能猜到一二,“陛下想回迁南京,让殿下打前站。”
朱瞻基摇摇头:“父皇要废下西洋,我极力劝阻,不听。回都之事,遣一重臣修缮宫殿即可,这才走了没几年,数月就能修缮完毕,何必让我这个太子亲自来跑一趟呢。”
“杨士奇此举短视非常,停下西洋,贻害万年。”赵辉叹息道,杨士奇是治国之能臣,但人无完人,总有缺漏之处。
此后的历史,大明禁海二百年(当然也有短暂开海),然后中外隔绝,再也没有永乐时期内外交流的那种盛况,可以说,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起源就是在于此。
“父皇听了杨士奇的进言,停了下西洋,我反复劝谏,无力阻止,然后借故便让我来了南京。”
朱高炽对外宣称,文皇帝(即朱棣)北巡都让自己在南京监国,现在北都是行在,那太子就理所当然要去南京。
赵辉觉得也有道理,朱高炽要回迁,让朱瞻基先回来也说得过去,不过南北哪里当京师,却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
“北都扼守国门,万万不可回迁南京,请殿下务必劝阻皇上。”赵辉言辞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