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内书堂。
内书堂作为内宦读书的学堂,规模也不小,占据了一个三进的院子。
第一进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有孔夫子的画像,每个进门的学子都要先向他行礼。
第二进是小班讲堂、书阁与庖圃等室。
第三进是大班讲堂、饭堂及先生们的斋室、书房。
整个内书堂一开班就招了三百二十余名大小太监,因为是新办,所以太监们年龄们参差不齐。
年龄大一些,或是读过书的,就进大班,内官各衙门需要识字的宦官则都从大班中抽选。
年龄小的,或是不识字的,统统进小班。
王振进了内书堂,因为他是秀才(前文误为举人,现已修正),一进学就上了大班,得了许多便利。
只因王振谦恭有礼、待人和善,很快赢得了教授刘翀的认可,擢拔王振为“学长”——类似辅导员,专门协助教授管理小班。
要知道大班只有一个班,不过八十人,小班足足是大班的三倍。
王振不仅要自己读书,还要帮先生管理小班,有时候还要代课,加上原先国立铁厂的差事也没有交还,忙得飞起。
但他自从进了内书堂后,整个人乐呵呵地,毫无抱怨,他常常要去铁厂处理公务,没时间读书,便挑灯夜战,有时候一整晚也不睡。
刘翀见他太过辛苦,便时常劝他辞了铁厂的差事。
他对刘翀说道:“学生自幼读书,但未曾珍惜,未考上举人便已放弃。如今有了再读书的机会,岂能不珍惜。不过铁厂的差事,是赵大都尉交给我的,他出征在外,我一时也寻不到合适的人移交,辛苦些罢了,总要把活给干好了。”
刘翀见他如此用心,更加认真地教他,王振的课业也进步飞快,时常在抽考中拔得头筹。
一日,书堂已经散学,王振刚刚帮刘翀考校了下小班学生,累得趴在桌子上小憩,哪知道一睡就睡得沉了。
大班的同学们嫉妒王振,有心要捉弄他,便照常锁门,将王振给锁在了内书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