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谨看着太史慈,笑道:“大哥来的慢了,可是错过了长卿的一番至诚之论啊。”
太史慈面色不愉,他拿着一封密信,沉声道:“少主公,出事了!”
刘谨微微一楞,看太史慈的眉头紧蹙,知道事情不小,与崔长卿互相看了一眼,问道:“出了什么事?”
“主公派笮融前去庐江为庐江太守陆康护送军粮,可笮融回信说,他押运的粮草在巢湖遭遇巢湖匪盗,所有粮草辎重尽没于贼。”
什么!
刘谨大惊。
庐江太守陆康受到袁术大军的进攻,处境艰难,他之前派了儿子陆俊前来扬州求援,自己的父亲虽然没有答应直接出兵相救,但应允了陆俊会派兵送一批粮草辎重去舒城。
原本刘谨想应下这个差事的,可当时出了徐州的事,刘谨便没有去成,最后刘繇将这件要事托付给笮融,谁曾想中间会出现这等差池。
“笮融该杀!”刘谨暗骂!
“消息是从哪里传回来的?”刘谨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庐江的情况。
“是我安插在笮融营中的密探秘密传回的消息,事情发生在数十天前。”太史慈驻兵丹阳县,监视的就是笮融的一举一动,所以在笮融的军队中布置了大量的密探。
“庐江危矣。陆康坚守舒城已经一年有余,若不是庐江郡治舒城城高墙厚,人口殷实,舒城恐怕早就破了。陆俊能来扬州拜见我父亲,必是到了不得不来的地步,不然以陆康在天下的名气,不会轻易低头的。”
毕竟,当时的士人最重名节,尤其是名士,对名声看的更重。
“少主公,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太史慈自然明白刘谨这句话的分量,更能体会刘谨这句话的深意。所谓名士风流,无外乎此。
当年黄巾之乱时,他与北海相孔融交好,黄巾叛军数万人围困北海郡数月,城池危在旦夕,被誉为海内名士的孔融死活不请救兵,后来情势实在危急,再加上一众将佐和郡中大族相劝,孔融才最终同意让自己去平原国向当时的平原国相刘备求救,最终大败黄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