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儿,试探性地说出了一个答案,但明显偏离了主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再次带着他回到文章中,重新梳理脉络:“我们来看这里,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这个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他的某种品质,这可能就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经过反复的引导和探讨,小朋友似乎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眼睛里开始有了一丝光亮。当他终于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出一个问题时,我立刻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太棒了,你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能找到答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后面的问题难度逐渐加大,涉及到对文中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小朋友又陷入了困境,开始焦躁不安起来。我赶忙安抚他的情绪:“别着急,我们慢慢来。对于修辞手法,你想想我们之前学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等,看看文章里是怎么运用的。”
我指着文中的句子,详细地为他解释:“你看这句‘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树叶’,这就是把风儿当作人来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形象。那作者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是想表达什么呢?是不是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在回答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问题时,我引导他设身处地地去想:“假如你是文中的这个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辅导,小朋友对阅读理解的畏惧感逐渐减轻,开始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虽然答案还不是那么完美,但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辅导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时,我发现自己的讲解方式并不能让小朋友完全理解。比如,在讲解数学中的面积和周长问题时,无论我怎么解释,他总是混淆不清。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恰当,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来讲解。于是,我找来了纸张,动手画出图形,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计算,让他亲身感受面积和周长的区别。经过多次尝试,小朋友终于恍然大悟,我也松了一口气。
在辅导英语作业时,语法部分成了小朋友难以跨越的鸿沟。小朋友看着那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时态变化,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他困惑地对我说:“这些语法规则太难记了,我总是搞混,不知道该怎么用。”
我微笑着安慰他:“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我先从最基础的一般现在时开始讲解,“比如,‘I play basketball every day.’ 这里用‘play’而不是‘played’,是因为这表示一个经常发生的动作,这就是一般现在时。”我边说边在纸上写下例句,让他更直观地感受。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又出了几道相关的练习题让他做。他拿起笔,犹豫了很久才写下答案,结果却错了一大半。他有些沮丧地垂下头,小声说:“我是不是太笨了,怎么都学不会。”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不是的,语法需要时间去理解和练习。我们再来看这道题,‘She often reads books in the evening.’ 这里为什么用‘reads’而不是‘read’呢?这是因为‘she’是第三人称单数,所以动词要加‘s’。”我反复强调着这个规则,希望他能记住。
接着,我们又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我做出一些动作,比如“我正在写字”、“他正在跑步”,边做边说:“Look! I am writing. He is running. 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是‘be + 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小朋友看着我的动作,似乎理解得更快了一些。
但是,当遇到一些需要区分不同时态的综合题目时,他又开始犯难了。比如“昨天我读书了”和“我每天都读书”,他总是混淆应该用什么时态。我耐心地给他分析:“昨天是过去的时间,要用过去时,read 的过去式是‘read’,但是读音不同哦。而每天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要用一般现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