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坑杀赵兵

属下们闻言,皆是面色骤变,瞳孔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四十万生灵,那可是四十万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跳似乎在这一刻集体停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重与悲凉。有人暗暗捏紧了拳头,有人则低头不语,心中暗自思量:如此大规模的杀戮,岂止是残忍,简直是逆天而行,有违天理,必将遭致天谴!

白起目光如电,扫视过每一个人,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他深知,这些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勇士们,虽铁血却也柔情,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心中难免泛起涟漪。于是,他话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身旁那位智谋深远的军师——诸葛三郎。

诸葛三郎,这位曾是丐帮子弟,后因才华横溢而被白起赏识,收为麾下的智者,此刻正眉头紧锁,眼神复杂。他心中五味杂陈,四十万降军,每一条生命都重如泰山,他又岂会忍心目睹这场浩劫?然而,在投奔白起之前,他那饱经风霜、曾是奴隶的老师,曾以颤抖的手,含泪的眼,向他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无奈:“在这乱世之中,慈悲往往是奢侈,唯有铁腕方能保世。”老师的教诲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心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忆起往昔,诸葛三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楚。他深知,白起的决定虽冷酷,却也是出于大局考量,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早日归于一统,有时牺牲在所难免。但即便如此,他仍试图寻找一丝转机,以及能够挽救这四十万生命的可能。

“大将军,”诸葛三郎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四十万降军,数目庞大,若贸然坑杀,不仅有违天和,更可能激起赵国乃至天下百姓的愤慨,于我秦国不利。可否考虑另辟蹊径,既彰显我大秦仁德,又能确保边疆安宁?”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为之一变,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诸葛三郎,仿佛在这一刻,他成了唯一能够扭转乾坤的希望之光。而白起,这位一向以冷酷着称的战神,眼中也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赞许与思索。

白起,这位被誉为“杀神”的秦国大将,面对着四十万赵国降卒,心中却无丝毫波澜。尽管诸葛三郎的反对之声如寒风中的利刃,尖锐而坚决,试图割裂他心中的决绝与外界的喧嚣,但白起已然下定决心,要以铁血铸就秦国的霸业基石——坑杀这四十万赵军降众,成就一场史无前例的悲壮篇章。

他深知,此举非但关乎战局胜负,更是对秦国国力的一次极限考验。于是,白起巧妙布局,将这批庞大的赵国降兵如同分割羊群般,细细拆解成无数个小群体,既防止了他们可能的反抗,也便于后续的操控。每日,这些昔日的勇士只能得到一顿饭食,饥饿与绝望像无形的锁链,逐渐消磨着他们的意志与力量。

夜幕低垂,月隐星藏,正是杀戮无声之时。秦兵们,一张张脸庞被黑巾紧紧包裹,只露出闪烁寒光的眼眸,如同从地狱归来的幽冥使者,悄无声息地穿梭于赵兵之间。这些赵兵,手中无刃,身无铠甲,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与深深的恐惧。夜色中,惨叫声、求饶声交织成一首悲怆的挽歌,回荡在无垠的旷野之上。

待到东方初露曙光,一切归于沉寂,只留下满地斑斑血迹与无声的躯体。白起下令,挖掘巨坑,将这数十万条生命最后的痕迹,一同埋葬于黄土之下。这是一场浩大的工程,秦兵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铁锹翻飞间,是历史的重压,也是对生命的无情。据说,这埋葬的过程足足持续了十日,每一天都是对人性极限的挑战,每一铲土都承载着难以言喻的沉重。

当最后一铲土落下,尘埃落定,四十万赵军的冤魂仿佛化作漫天乌云,久久不散。这场坑杀,不仅书写了白起军事生涯中最为冷酷的一笔,也成为了后世传颂与谴责的焦点,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而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风似乎仍在低语,讲述着那段既辉煌又惨烈的故事,激发着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