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点钱倒是小事,关键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那就会一直被人家卡脖子,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讽刺的是,制造碳纤维的原材料,人家还特么都是从花家进口的,……
人家以低廉的价格,从花家进口原材料,生产成碳纤维后,再高价卖给花家,这尼玛能忍?
确实是忍不了,但那又如何呢?
花家自己一直也在继续攻关,但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没有搞出任何的成果来,依旧还是只能被动“挨宰”。
就在花家忍痛挨宰的时候,民间却出现大神了,要不怎么说,高手在民间呢。
八十年代,鲁村四十五岁的陈老板,接手了一家“没钱、没技术、没设备”的、生产鱼竿的“三无小作坊”,靠着给环球渔具代工,赚点辛苦费。
而这家环球渔具,也是给倭国公司代工的一个企业,利润经过层层“盘剥”,等到了陈老板手里的时候,基本已经没有多少了,纯粹就是赚个苦力钱儿。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陈老板已经从原来的那个小作坊,一跃而成为了,年前渔具过千万的,全世界渔具产量排第一的公司了。
此时的陈老板,是越来越觉得不服气,自己的企业产能都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凭什么只能给倭国公司代工,凭什么自己只能做个“三道贩子”,凭什么自己只能赚点人家剩下的蝇头小利?
当时陈老板的公司,经常去国际上的渔具博览会参展,做为花家同类企业中唯一的参展商,陈老板的公司从国际上拿到了大量的订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老板发现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用碳纤维材料制作的鱼竿,其重量轻、强度高、性能还好,售价高达上万元人民币。
这可是九十年代的上万人民币啊,陈老板的公司要生产多少条传统鱼竿,才能赚到这么多钱啊。
陈老板一下就看上了,这种具有高额利润的鱼竿,他决定要造碳纤维鱼竿,出口赚美元!
于是,从九十年代中期,陈老板的渔具厂就上马了碳纤维鱼竿的生产线,但是主材料碳纤维,却是只能依赖从倭国东丽集团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