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你们在虎贲军校学习已四年,俞老将军的兵法韬略,你们学得如何了?”朱翊钧的声音温和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入每个人的耳中。
陈璘闻言,迅速站起身,拱手一礼,声音中透着自信:“回陛下,臣对此确有所感悟。
臣与俞咨皋擅长舟师,能于波涛中指挥若定;子茂(李如松)果决勇敢,骑战无双;
西泉(麻贵)机敏过人,擅长以智取胜,巧战连连;
省吾(刘綎)勇猛无前,乃先锋之材;
至于文明(戚昌国),则继承其父之志,擅长车炮与步兵协同作战。”
说到这里,陈璘话锋一转,眉头微蹙,似乎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然而,臣等虽各有所长,但若将来真有征讨大战,需指挥十万乃至更多兵马,涉及骑战、步战、水战等多方面,
何人能担此帅印,统率全局,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朱翊钧闻言,目光深邃,轻轻点头,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
“卿所言极是,朝廷确需早做筹划,不能仅满足于培养将才,而忽视了帅才的重要性。”
他环视众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我大明统将者多为督抚文臣,若能令他们亦入京学习兵法,
向如谭部堂等知兵之督抚求教,岂不是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校场上顿时一片哗然。将官们面面相觑,心中既有惊讶也有激动。
他们没想到,陛下竟能如此高瞻远瞩,不仅关心武将的培养,更着眼于整个军队的未来发展。
“陛下圣明!”李如松率先高声赞道,其余将官也纷纷附和,声音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