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定装弹药的普及,齐军炮兵的火炮发射程序,得到大大简化,刷膛、装填弹药、捣实、支好炮架、瞄准、点火,发射。射速自然就更快。
朝军各式火炮的射速,大致处于万历四十七年开原军参加混合战役前的水平。
齐国野战炮在一天内发射70或80次,通常需要2个炮手和10个助手,小炮诸如鹰炮能在一天之内发射160次,所需的人更少”。即大炮每小时8发左右,小炮是其的2倍。
朝军前膛装滑膛炮(红衣炮)装填弹药程序复杂,发射炮弹频率低下。
《海国图志》中有朝军火炮发射过程的记载:“将炮门掩闭,用湿透炮刷子扫净炮膛,然后下药,用木棍送入炮膛,次下弹子,又用扎就麻球,如膛口大小塞入膛内使药不四泄,弹出有力。装毕再放,放毕如前法挽回,再装连发。四五炮后,须少停片刻,以防炮身透热”。
齐军重型野战炮的射速为3发/2分钟,6分钟可打9发,小型火炮射速比之要快一些。
总之,齐军重型炮射速是朝军的10倍左右。
~~~~~~
“报!第一兵团已渡过大同江,抵达城下,是否立即攻城?”
武定皇帝望着跪在面前的传令兵,振奋精神,大声道:
“进攻!”
一队队火铳兵扛着新式火铳,在各营营官、把总的指挥下,迈着整齐步伐向七星门城墙推进。
小主,
他们前面,约莫两千多朝鲜俘虏成了填壕尸体,此刻静静倒在自己人挖掘的壕沟中。
辅兵们扛着云梯、推着楯车,艰难的走在大同江江岸边,平壤城虽然近在咫尺,对他们来说还有很远。
齐军战兵的武器配备,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线膛枪开始取代滑膛枪。
线膛枪并不是齐国人的发明。早在15世纪末期,就有膛线的火器就已经在欧洲出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就使用过带有膛线的火绳枪。
不过螺旋形的膛线,却是刘招孙第一个发明的。
根据太上皇的说话,直线膛线的射击有助于提高精准度,使得射击更加稳定,较深的膛线效果更好。
宋应星与茅元仪联合,设计一种新式线膛枪,别出心裁地将这种步枪的弹膛直径设计得小于枪管内径。
这种线膛枪使用略小于枪管内径的球形弹丸,因此可以顺利地将子弹装入枪管之内;而子弹到达变窄的弹膛部位便会被卡住,此时使用通条用力冲打就会让铅质弹丸变形嵌入膛线。
不过,球形弹丸在通条冲打时会变扁,影响飞行时的稳定性,而且也不太适合用在线膛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