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您的兄弟都没有在生前封侯,又何况是王娡的兄弟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景帝本想以窦太后兄弟之事,来说服窦太后放弃封王信为侯的提议,但窦太后却说,“君王们都是按照各自当时面临的情况行事罢了,我哥哥窦长君在世时不能封侯,死后他的儿子反倒封侯了,我常常因为此事而觉得对不起兄长,所以皇上还是封王信为侯吧!”窦太后的意思是,汉文帝当初之所以不封自己的兄弟为侯,乃是因为周亚夫、灌婴等功勋老臣的反对,如今汉景帝你自己大权在握,还有什么顾及的。
汉景帝拗不过母亲,只好应承下来,表示自己会和丞相商议的。之后,汉景帝找来周亚夫,就封侯之事询问他的意见,周亚夫想也不想的便回答道,“当初高皇帝规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却寸功未立,怎么能违背高帝的规矩呢?”
周亚夫这番言论虽然在理,而且也符合汉景帝的本意,但他说话的语气,却让汉景帝感觉到十分不舒服,更让窦太后和王皇后都对其极为忌恨。
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8年)冬,匈奴部落酋长于军、隆强、徐卢、仆黥、范代、邯郸、赐等七人率部归降。
西汉立国以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面对匈奴的强大威胁,汉朝长期以和亲的方式来换取和平,从而确保了汉匈关系的基本缓和。直到汉文帝时中行说投降匈奴,汉匈关系才一度紧张,尤其是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的大举入侵,汉匈关系跌至冰点,不仅汉王朝每年送给匈奴的财物中止,就连汉匈之间的关市也一度中断,直到汉景帝即位之后,才重新修复汉匈关系,汉景帝先是于汉景帝元年(前156年)派时任御史大夫的陶青至代郡与匈奴谈判,双方重新恢复和亲关系,后因匈奴在“七国之乱”中的异动,汉景帝又于汉景帝五年(前152年)遣公主嫁匈奴单于,再度拉近双方的关系。
对于长期以屈辱和亲来笼络匈奴的汉王朝来说,于军、徐卢等人的这次归降,无疑是西汉立国以来的一次较大的外交胜利,朝野上下欢欣鼓舞,无人不将此视为王朝声威远播的结果。汉景帝更是有意利用此事大做文章,他不惜打破“非有功不得侯”的祖制,意图通过封七人为侯的方式,吸引匈奴其他部落酋长来降。
然而,汉景帝这种违背祖制的做法,却再次遭到了以丞相周亚夫为首的一班大臣的反对,周亚夫说道,“如果把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封侯,那我们以后如何惩处那些难以守节的大臣呢?”
周亚夫这番话从道德角度而言,貌似义正词严、冠冕堂皇,但却不免迂阔。要知道,就在七人归降之前,匈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二月攻入燕地,汉匈关系再度紧张起来,此时册封这七人为侯,明显利大于弊,而身为丞相的周亚夫却一味坚守大义,以此与皇帝唱反调,岂不可笑。
听了周亚夫的话,汉景帝这次没有给他留任何面子,说道,“丞相此议不可用”,随即于景帝三年(前151年)十月至十一月先后将七人封侯,当然,出于防备,这七人的侯国不仅分散,而且全部处于内地。
被汉景帝当面驳斥的周亚夫,心中愤愤不平的他愤而请辞,却不想此举更加触怒景帝,当场批准了他的请求,改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周亚夫无疑是极为有才的,汉景帝也并非不想对其重用,奈何周亚夫的性格太过强势。就算汉景帝再有容人之量,对着这样一个整天和自己顶着干,即便有错也不知妥协的官员,也根本无法忍受。
周亚夫请辞之后,汉景帝着实冷落了他一段时间,就是希望他能够改一改自己的性格。
后来,汉景帝因为常常身体抱恙,开始有意布置身后之事,在为太子刘彻挑选辅臣时,又想到了赋闲在家的周亚夫,周亚夫的忠诚和才干,的确算得上是辅国良臣。唯一的问题是,周亚夫的脾气太冲,以他的声望地位,太子刘彻恐怕很难镇得住他。
为了试探周亚夫的脾气是否有所收敛,汉景帝命人在宫中设宴,召周亚夫入宫赴宴,并有意命人撤去了周亚夫桌案上的筷子。周亚夫入席后,发现桌案上并无筷子,便有些不高兴的向管事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