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韩安国立即表示反对,他说道,“昔年高皇帝被匈奴围困平城,七天都没能吃上饭,等到解除围困返回都城,也没有对匈奴展开报复。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所以高皇帝派遣刘敬为使臣与匈奴和亲,到现在已使五世之人受益。孝文皇帝曾率领精兵强将在广武常溪集结,然而到头来不仅毫无建树,反而让百姓因为战争极为忧虑。孝文皇帝知道战事不可久拖不决,因此再次和匈奴订立和亲之约。两位开明皇帝的事迹难道我们不应该效仿吗?臣认为不打匈奴对国家更为有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恢反驳道,“大夫所言差矣。臣听说五帝的礼仪互不因袭,三王的礼乐也不重复,这并不是有意违反前世之法,而是各代都应该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法令礼仪,如此最为合适而已。当年高帝身披铠甲,手执利器,征战近十年,虽然击败项羽得以立国,但却民疲国弱。他之所以不向匈奴报复被困平城的仇恨,并不是因为力所不及,而是出于让天下人休息的仁心。现在边境时常受到匈奴侵扰,受伤战死的士兵不计其数,以致中原地区运载战死士兵棺木的车辆络绎不绝,仁慈之人见此如何能不感到悲痛?因此,如今攻打匈奴,彻底解决边患,也是帝王的仁心。”
韩安国继续反驳道,“不对。善于用兵之人,会让自己的军队温饱而等待敌人饥饿,保持严明军纪以等待敌军混乱,安居军营以等待敌军疲劳。因此,只要一旦交战,就会全歼敌军;一旦进攻敌国,就能攻破城防,即使是安坐不动也能迫使敌人俯首听命,这才是圣人的作战方法。现在轻易对匈奴用兵,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如果孤军深入将会使军队陷入险境,如果齐头并进就会缺乏后继,进军太快粮食补给难以跟上,进军太慢又会丧失有利战机。如果主张用兵者有其他办法可以取胜,那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没有,那么我看不到深入敌人纵深进攻有任何好处。”
直到此时,王恢才抛出了聂壹的计划,说道,“韩安国所说不对。我所说的进攻办法,本来就不需要发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战,而是利用单于的欲望,引诱他前来边境,而我们则选择精明、强干、勇敢、迅猛的骑兵部队偷偷埋伏,利用险阻之地加强警戒。待我们准备妥当,进可以与匈奴交战,退可以断绝其后路,这样单于便可手到擒来,一定会大获全胜。”
韩安国之所以反对出兵,倒不是软弱,更多是受当年高帝刘邦和多年来匈奴入侵战争境况的影响,认为汉军劳师远征难以取胜,反倒会空耗国力,却没有想到诱敌深入的计策。面对王恢抛出的机会,韩安国思索了片刻,认为此计风险的确很低,可以大大减少汉军的损耗,想到此处,韩安国便对着汉武帝拱了拱手,退了回去,不再反对出兵。
见到一直坚决反对向匈奴用兵的韩安国都不再反对,原本也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便也都停止了争论,争论激烈的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汉武帝。
原本高踞宝座,坐视朝臣争论的刘彻,见无人再反对出兵,这才扫视了一眼群臣,开口道,“很好,既然无人反对,那便按照王恢的计策实行吧”。
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由于是自高帝刘邦以来,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战,汉武帝对于这次战斗同样极为重视,为了确保一战而下,对匈奴造成沉重打击,汉武帝从各地抽调了精兵三十余万,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之后,按照汉武帝的部署,聂壹奉命作为间谍,以受到汉朝官员迫害的商人身份逃往匈奴,诱使匈奴大军南下。
聂壹逃往匈奴后,先是找到了熟络的匈奴贵族,然后对其表示自己在汉朝受到迫害,如今想要叛逃匈奴,而且表示可以用计帮助匈奴夺取马邑。贵族听说之后,便将消息告知了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听说还有这等好事,遂立即召见了聂壹。
聂壹见到军臣单于之后,又将自己如何遭受迫害之事说了一遍,以取信于对方,然后对其说道,“我手下有数百人,愿意替大单于杀掉马邑的县令,夺取县城,献出马邑城来向您投降,如此便可尽得马邑城中财物了。”
不知其中有诈的君臣单于,见聂壹言语诚恳,便同意了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