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戴秋茵上当受骗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认为水流没有方向性,随意流淌,所以世人无善无恶,一切顺其自然。

而孟子认为水虽然不分东西,但却分上下。在特殊的情况下,水可以向上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所以呢,人有时候会作恶,但这不是人的本性。

性恶论的提出者,是荀子。

荀子论证"性恶"的基本论据是"恶端",是好利之心,耳目之欲。

那么,人天生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还是不善不恶?

这个问题争论了数千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聪明的看馆,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林鹤翔太会表演了,对想离开他的戴秋茵,展开了情感攻势。

鳄鱼的眼泪,果然有用。

戴秋茵竟然因为林鹤翔的自残,同情林鹤翔。

这是林鹤翔人际交往的胜利,对林鹤翔来说。

但对戴秋茵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

世上最大的祸,是人祸。

人祸无处不在,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因为人性没有标准答案。

人思维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

胡思乱想,仔细想想,谁没有胡思乱想过?

因为胡思乱想,才会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处不往,无所不能啊。

无牵无挂的时候,一个人呢,也差不多了。

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坏,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因为一个人有时候向善,有时候向恶,有时候不善不恶。

所以评判一个人,真的很难下断论。

如果一个人大多数时候是行善的,只做了少数错事,那么这个人,总的来说是好人。

反之亦然。

还有,一个人对亲人,无私奉献,没有行恶,那么在这个人的亲人看来,这个人绝对是好人。

但这种人,对他眼里的外人,十分凶恶,做了不少坏事。那么在外人看来,这个人就是坏人。

如果凡事漠不关心,高高挂起,那么这种人,就是不善不恶。

亲人向他借钱,没有,外人更没有。

但不借钱给人家,不帮人家,但也不做坏事,危害他人的事不做,这种人,就是不善不恶。

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定义。

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譬如一个人,为什么要看小说?

因为精神空虚,因为寂寞,因为无聊,因为消遣,还有的,想提高文化修养。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看书,看小说,有不同的目的。

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写书评的。

因为在这些读者看来,写书的人和他没有关系,但在这个人认可了这本书,佩服写书的人,被书中的情节打动了,感动之余,就写书评,甚至送礼物。

看书和写书相比较,肯定写书的人辛苦。

但大多数写书人,是得不到看书人佩服的,也就没有打赏,没有书评。

看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实一个人,当达到不悲不喜、不善不恶的时候,对一切无所谓,这个人,才活出了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得道成仙的人,大抵是这种人。

望着躺在病床上的林鹤翔,戴秋茵心潮起伏,心情相当复杂。

这说明戴秋茵,离得道成仙的距离,还相当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