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印度洋科考样本的日常研究(二)

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是阳光明媚的季节。

十月二十八号六点多,祥云万千瑞气盈空氤氲,粉红桃红紫兰红的霞云弥漫在天空之上,整个东海城市笼罩在一片艳丽绚彩的霞光世界中。

绚烂秋阳灼灼红,祥云万千处处艳。

奇妙世界探真知,深蓝广袤神秘洋。

潜龙吃过早饭后,便操作自己的三栖智能太阳能车向着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实验研究中心驶去。

十月的东海市充满了无限迷人秀美的海岛风情,城区处处充满了各种花香味,以及来自大街小巷许许多多早餐店不同海鲜早餐美味的味道。

一排排高大的银杏树、香樟树、合欢树;还有枫栌、桂花树等园林景观树交相混植屹立在宽阔的城区道路绿化带两侧,清新沁肺的各种树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欢乐的鸟儿们清早便一阵阵从树梢枝头上飞起飞落,发出此起彼伏清脆婉扬好听的鸣叫声。

潜龙很快就来到了中国海科院基地实验研究中心,他首先习惯性地换上了白色实验服,四处巡看检查了实验室内所有的科研设备仪器;并且准备好一天的研究工作安排,等待着同事们的到来。

新的一天,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将继续对环印度洋考察所获取的各种深海深渊生物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全方位科学研究。

潜龙带领的科研团队第一阶段的研究分析对象是西南印度洋热液区海域所获取的深海深渊生物,并且需要对这些生物进行深入系统化的分析研究。…

由于西南印度洋热液区位于深海海底,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寒冷、高压、低氧、没有光照、营养物质匮乏。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热液喷口周围所形成的生机勃勃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高的科研价值。

深海热液区生物群落具有以下显着特点~~1.依赖化学合成能量:深海热液区的生物群落不依赖太阳光能,而是依靠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化学合成作用获取能量,形成了独特的黑暗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丰富:尽管环境极端,深海热液区生物群落却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发现了多个新物种,包括管状蠕虫、螃蟹、蜗牛和帽贝等海洋生物。3.适应极端环境:生物通过基因组适应、代谢途径调整、共生关系建立以及感光和行为适应等方式,成功生存于高温、高压、高硫化物和重金属浓度的环境中。4.高生物量和密度:深海热液区的生物量和密度极高,形成了独特的“黑暗食物链”,其中化能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独特的生理生化特征:生物体内存在嗜热酶,适应高温环境,并且许多生物具有透明或发光的特性,视觉退化但触觉或味觉发达。6.共生关系普遍:许多无脊椎动物与硫化物氧化细菌建立共生关系,细菌为宿主提供营养并帮助解毒,这种共生关系是热液生态系统的基础。7.生物地理学特征:不同海域的热液区生物群落具有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反映了全球热液生物地理分布的多样性。

深海热液区生物群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生物构成、能量来源、适应机制和生态关系等方面。这些特点详细描述如下~~

①生物群落的构成具有多样性:深海热液区生物群落包括多种生物,从微生物到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例如,管状蠕虫、盲虾、铠甲虾等。这些生物的存在展示了深海热液区生物多样性的惊人程度,虽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但是仍然能够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②在这个独特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中,管状蠕虫是深海热液区的代表性生物,它们在10-22°℃的环境中生活,身体长度能够生长达到1-2米,最快每年可生长0.8米,最长可以生长达到3米6。管状蠕虫的存在不仅展示了其快速的生长速度,也反映了其在热液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③在独特物种方面,深海热液区存在许多特有物种,例如南太平洋的雪人蟹和西南印度洋的铠甲虾。这些特有物种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深海热液区的独特性和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

④这些生物在能量来源上,依靠化能自养~深海热液区的生物不依赖太阳能,而是通过化能自养微生物获取能量。这些微生物利用硫化物和其他还原物进行化学合成,制造有机物。化能自养机制使得深海热液区生物能够在没有阳光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展示了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适应能力。而化学合成主要是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氧化硫化氢、甲烷等气体,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这种化学合成途径为深海热液区生物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来源,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