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又是一年新征程一路向洋(二)

为了应对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计划好的夏季六月出发的赴北冰洋及北极圈远洋科学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家海洋资源管理与发展部联合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特意进行了一次全国海洋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考试,这次选拔赛分为海洋理论综合知识书面考试和现场知识抢答赛以及海洋科考设备仪器仪表实际操作技能大赛,历时开始进行四至五个月的全国性专业海洋知识网上培训训练营。

潜龙和自己的科研团队除了日常正常的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检测分析外,每天特意抽出时间安排同研究室的伙伴们参加这个难得的再学习课堂,进一步温故而知新,从而拓实各自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腊月的天,忽而晴朗碧蓝明澈万里无云;忽而冷风阵阵层云密布,气温忽冷忽升。

潜龙和科研室的同事们又开始了对环印度洋深海热液区发现的新物种展开了新的科学检测分析及仿生科学技术的探讨与构思。

印度洋深海热液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海洋生物,这些生物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人类已经了解的热液区主要的海洋生物种类有以下八种:1.深海管虫就是一种生活在热液喷口附近的管状蠕虫,它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生长,是地球上生长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2.绵鲫是一种常常出现在热液烟囱体周围附近海域的鱼类,常被称为“村长鱼”,引领着探索者们深入到热液区。3.雪蟹是一种甲壳纲动物,体长大约是15厘米,主要生活在南太平洋水面以下2200米的地方,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视力几乎完全消失。4.铠甲虾是一类生活在西南印度洋2800米深度的深海生物,外形与蟹类相似,但是其尾部比较短并且向下弯曲。5.庞贝虫是一种能够生活在81℃的高温环境中的耐热生物,它们离开热液管后也能够在10℃的海水中生存,展现了极强的温度适应性。6.鳃虫是一种多毛动物,以鳃冠为呼吸和滤食器官,生活在深海热液区的软底质沉积物中。7.鳞脚蜗牛是海洋科学家们在西南印度洋海岭的热液出口处发现的一种奇特蜗牛,它具有独特的鳞脚结构,适应高温环境。8.海参: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发现的海参,此前在其他海岭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充分展示了该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

这次他们选择的新未知物种也是来自于超深渊海底的一种奇特物种,外观形似深海管状蠕虫,通体是粉红色与深蓝色双色并且还呈现出红蓝色的荧光,展现出一种梦幻浪漫的色彩世界。潜龙和科研团队的同事们姑且称其为“浪漫彩光虫”。

印度洋管状蠕虫是一种生活在深海热液区的特有生物,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外观结构特征以及惊人的生长速度而受到广泛关注。以下是对印度洋管状蠕虫的生长过程的详细介绍:

印度洋管状蠕虫,又名管蠕虫、管栖蠕虫。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是一种大型动物,身体长度能够达到1~2米,直径大约数厘米。

其外形特征是它的上端是一片红色的肉头,下端是一根直直的白色管子,身体光滑圆柱状,头部特化为漏斗状的鳃冠。

印度洋管状蠕虫的生长过程有以下特点:①生长速度快,印度洋管状蠕虫是地球上生长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最快每年可以生长0.8米,最长可以达到3米9。②生长环境特殊,管状蠕虫必须生活在能够同时接触到海水和热液的区域,它们将身体白色的管状部分固定在热液附近以获取硫化物,而将红色的肉头部分漂浮在海水中,与海水充分接触用以获取氧气。③具有共生关系,管状蠕虫体内生存着数以亿计的共生菌,这些细菌从热液中获取硫,从海水中获取氧气,合成管状蠕虫生存所需要的有机物质。

印度洋管状蠕虫的生活习性表现在栖息环境特殊,印度洋管状蠕虫通常栖息在深海热液喷口附近,这些区域环境极端,高温、高压并且缺乏光照。此外在滤食性上,管状蠕虫通过其羽毛状触手滤食海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颗粒。

另外,管状蠕虫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使得其能够快速获取营养,从而支持其快速生长。

潜龙和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在深入学习和参考借鉴了前辈海洋科学家们对管状蠕虫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实验室中的先进实验检测分析设备对这种奇特的物种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