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几将的排列,一般在作战时也是作为各位将领的出兵上阵的顺序,所以数字越小,上阵越早。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第一将战死后,才会遣第二将上阵,所以主帅越器重的大将,他的数字就越大,其能力与战力也是越强。这次的第十二将刘仲武,也是在泾原路章楶麾下曾屡立战功的猛将。
而且这些将领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都是当年渭州演武堂里的优秀“毕业生”,身上都会带着非常浓烈显着的“秦校长”的烙印。
进攻青唐,第一个挑战是双方士兵战斗力的对比。
印象中吐蕃兵总是凶悍异常,实际并不然。而产生此印象的原因,其实只是要在高原地区作战,来自于平原的普通宋兵会出现缺氧症状,而久居高原的吐蕃士兵却没有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刚在高邮时,给童贯的建议就是尽量争取在八月份的时候开战,此时是一年中高原地区氧气含量最足的时候,对于宋兵的影响最小,同时参战军队,尽量选择熙州、河州本地的的士兵、尤其是蕃兵为主,就可以克服这一不利因素。
其次便是河州前往青唐一地的险峻道路,即使是出兵时能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但是一旦到达第一个城池邈川之后,唃厮啰必然会有了防备,之后的任意一个关卡,都会给进攻的宋军带来极大的阻力,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大军在前进路上的补给难度将会不断增加。
不过,按照之前胡衍为童贯提供的策划方案,大批的陕西行商借由要扩大对青唐地区的生意规模,在沿途陆陆续续地建起了一批仓库,忙碌着不断往在沿线运输着各种货物。而且,他们声称由于承受不了严途的运输压力,都在刻意缩短成一段段的短途运输,将货物大量囤放于这些沿途仓库里。
这样的情况,倒是让垄断这条线的青唐商人为此好好的地高兴了一阵子,觉得接下来,会从与宋人交易中多赚不少钱了。
实际上,进入这些沿途仓库里的,都是大批的军粮军资。
针对这样的情况,赵驷向王厚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作战计划:
大军不按照从河州进攻邈川【注:今青海西宁市平安区】、宗哥【注:今青海海东市】、青唐城这样的正常顺序由东往西依次推吉,而是只精选出两万精兵,悄悄出行,绕过邈川与宗哥两城,直插青唐城下。
由于军队人数减少,中途不作停留,除了随身携带的之外,沿途的仓库补给已经足够使用。等到大军到达青唐城时,一定能给吐蕃人以极其意外的打击。
此时,他将自告奋勇地趁吐蕃人惊慌失措之际,再带部分兵马由西向东回打宗哥与邈川。而此时河州也可再派后续部队,由东面夹攻,从而一举取胜。
此计一是兵贵神速、出奇不意,压缩了大军规模,并舍弃了先行进攻的据点,大军到达青唐城的时间会提早了数倍,令吐蕃人根本无从准备;二是直插敌后,破其士气,唃厮啰的内部原本就在分裂争权之中,首府被围,赞普失联,其军心一定迅速瓦解,甚至还可以直接促成一些不同势力的主动投降。
此时,王厚、赵驷与童贯这三名领军核心的组合是极其罕见的:
一个因熟知羌情战略而胆大、一个因娴熟于作战战术而胆大、而最后一个只因渴望立功而纯粹胆大、于是,这一前无古人的胆大战略被三个胆大者迅速被实施了。
精选出来的两万人马悄悄自河州出发,绕过了主道,竟走了商贸通行的茶马古道,其中不乏有一些险峻的山岭需要翻越。
赵驷更是在出发前得到了秦刚的来信提醒,注意在士兵们的日常干粮中降低盐份、提高碳水及维生素的补充,加上精选士兵时的严格淘汰,这支部队在静悄悄地行进之间,竟然是没有多少的折损与落队,而每到一个需要补给点就能出现的陕西行商的仓库,也令王厚对此安排而大加赞赏。
宋军这次出兵的隐蔽,更是得益于急于在此立功的童贯:
之前在熙河路时,他不仅密会了王厚,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之后,又暗地里通过胡衍开始了详细的多番谋划。
童贯回京汇报,在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出兵旨意后,他又力劝赵煦对此份作战诏令不要走那条四处漏风的朝廷传令系统,而是由其仍以走马承受的身份亲自带回到熙河路时才临时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