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短短十年间中国根本不可能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生产链。
虽然苏联也是出于自身所需的各种利益才援助的中国,但这份帮助中也绝对不能否定没有蕴含共产主义同为一家的赤诚之心。
而要介绍起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还是得由简至繁从最基本的,应用范围极广的蒸汽机开始说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接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多种型号蒸汽机车四千零六十九台。
(蒸汽机车就是火车头。)
但这些蒸汽机车中没有一台是中国自主制造的。
为尽快开启新中国蒸汽机车自主制造之路,原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首先选择根据手中已有旧型号机车进行仿造。
其中应用范围最广,功率较大的MA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仿制目标。
从筹备到生产仅用时两年多。
这是因为旧中国原本就有可以修理蒸汽机车的工厂,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工厂,也仅仅因为外国资本和无力生产机车的旧中国有这样的需要。
虽然说明了旧中国并非完全没有工业基础,但也仅此而已。
过程中,新中国的技术人员们还是遇到了很多技术和工业基础不足的困难。
比如过去修车用的图纸零碎不全,在铁道部有关部门帮助下,工程技术人员日夜苦战,才整理出一套旧型机车完整图纸,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材料牌号。
还有如月牙板是机车传动关键部件,与阀杆、摇杆等部件配合,将蒸汽的能量有效地转化为机械能并传递下去,使机车能够按照预定的工况运行。
如果这个部件在长时间的传动中,与配件不断磨损出现缝隙,会改变其原本精确的几何形状和配合间隙,导致机车运行时的动力传递效率降低,机车性能下降。
所以它的表面硬度要求高,必须要耐磨,但其渗碳处理难度大。
当时工厂没有热处理设备和完备化验室,化学药品缺乏,相关技术知识也不足。
老技术工人们只能通过自学化学知识,买来原料反复试制,才最终解决问题。
到1952年7月,新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自主制造的蒸汽机车,解放型八一号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