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新生,征途不止

抗战胜利的欢腾逐渐化作重建家园的忙碌,黄麻地区在常昊的带领下焕发生机。这天,常昊正在新修缮的指挥部里与几位干部商讨农业复产计划,门突然被推开,李大爷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常司令,可算找到你了!”李大爷满脸通红,喘着粗气。

常昊赶忙起身,迎上前去:“李大爷,您这是咋了,慢慢说。”

“我家那小子,非要去城里谋出路,说乡下没盼头。”李大爷眉头紧皱,满是焦虑,“我跟他说,是常司令带着大伙才有了现在的安稳日子,可他就是不听。”

常昊扶着李大爷坐下,倒了杯水递过去,安慰道:“李大爷,年轻人想法多,想去城里闯荡也正常。咱得跟他好好讲讲咱这儿的变化,让他看到希望。”

这时,负责农业的干部老张开口了:“常司令说得对,咱这几年新开垦了那么多良田,还引进了新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年年涨,以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我看我去跟小李聊聊,讲讲这些年咱们一起干的事儿。”

常昊点头赞同:“行,老张你去最合适。咱们这重建的成果,都是大伙一起拼出来的,得让年轻人知道。”

正说着,陈靖澜大步走进来:“常司令,县里传来消息,说是要组织周边地区交流重建经验,让咱们派人去分享呢。”

常昊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咱们这些年积累的经验,要是能帮到其他地方,也算没白忙活。陈靖澜,你对这些事儿熟,你带队去。”

陈靖澜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常司令!我一定把咱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也把其他地方的好办法带回来。”

一旁的李大爷听了,来了精神:“对,多跟人家学学,咱可不能落后。常司令,要不我也跟着去,给大伙讲讲咱老百姓的感受。”

常昊笑着说:“李大爷,您去那可太受欢迎了!您讲讲当初咱们怎么在战火里坚持,怎么支持队伍,这比啥都有说服力。”

这时,年轻战士小王跑进来报告:“常司令,学校那边想请您去给孩子们讲讲抗战故事,他们都盼着呢。”

常昊爽快答应:“好嘞,我这就去。孩子们是咱们的未来,得让他们记住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

老张有些担心:“常司令,您最近这么忙,又要操心重建,又要应付各种交流,身体吃得消吗?”

常昊摆了摆手:“没事儿,这点累算啥。只要咱们的家园能越来越好,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再累都值得。”

众人看着常昊坚定的神情,心中满是敬佩。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刻,常昊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家朝着新生活大步迈进。

常昊来到学校,孩子们早已整齐地坐在教室里,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看到常昊走进来,孩子们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讲我们打小鬼子的故事。”常昊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那时候,咱们的家乡被小鬼子糟蹋得不成样子,乡亲们吃不饱、穿不暖,还天天担惊受怕。但是,咱们没有怕,拿起武器就和他们干!”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手问道:“常司令,你们不害怕吗?小鬼子的枪可厉害了。”

常昊笑着回答:“害怕肯定有,但是一想到身后的亲人、家乡,害怕就变成了勇气。我们靠着智慧和团结,一次次把小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就像那次突袭日军弹药库,我们摸黑潜入,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他们的‘大炸弹’给炸了,小鬼子都吓蒙了!”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满是崇拜。

另一边,陈靖澜和李大爷踏上了交流之旅。在交流会上,陈靖澜详细地介绍了黄麻地区的重建经验:“我们先是组织百姓修复房屋,保障大家有地方住。然后集中力量开垦荒地,划分责任田,让每个人都有活儿干、有饭吃。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小型工厂,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品,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台下一位代表提问:“那在动员百姓方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那边有些百姓积极性不高。”

李大爷抢着回答:“这我知道!咱常司令带头干,大伙都看在眼里。而且,咱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只要看到希望,谁不愿意出力?就说我吧,我虽然年纪大了,可我就想着能为赶走小鬼子出份力,现在重建家园,我也一样上心!”李大爷朴实的话语赢得了阵阵掌声。

交流结束后,陈靖澜和李大爷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物资。其中,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让老张兴奋不已。

“常司令,你看这个!”老张拿着图纸,激动地说,“这是其他地区用的水车改良版,能大大提高灌溉效率,咱们赶紧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