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深知其中利害关系,虽向着贾母,但也不愿得罪薛家。于是眼珠一转,对着紫鹃说道:“紫鹃呀,你这孩子也是心急了些。姨太太不过是说笑几句,哪值得你这般较真。”又看向薛姨妈,“姨太太,您大人大量,也莫要跟个小丫头计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薛姨妈哼了一声,却也不好再说什么。王熙凤拉着紫鹃,轻声劝道:“你呀,以后莫要这么莽撞。姑娘的事自有老太太操心。”紫鹃默默地点头,眼中仍有不甘。
而后几日,府里看似恢复了平静,但暗地里的波涛汹涌并未停止。宝钗知晓此事后,暗自叹气,她虽有心嫁给宝玉,可不想用这种手段。而黛玉在房中听闻了一切,心中对紫鹃又是感激又是担忧,只盼着终有一日能得偿所愿,与宝玉长相厮守,可这前路茫茫,又让她心生绝望。
几日后,宫中传来消息,说是贵妃娘娘元春有意赐婚。贾府上下顿时紧张起来,大家都揣测着这赐婚对象会是谁。薛姨妈赶忙带着宝钗前去打探消息,希望能从中寻得机会。而黛玉则在房中坐立难安,紫鹃在一旁安慰。
王熙凤倒是镇定许多,她一边安排府中的事务,一边留意着各方动静。贾宝玉对此浑然不知,依旧每日与姐妹们作诗嬉闹。
终于,太监前来宣旨。众人齐聚一堂,大气都不敢喘。太监打开圣旨宣读,竟是将探春指婚给远方藩王之子。贾府众人松了口气,却又为探春即将远嫁而哀伤。
宝钗心想,此次虽不是关于宝玉的赐婚,但往后形势更加复杂难测。黛玉却暗自庆幸,至少目前她与宝玉还有一线生机。紫鹃悄悄握紧黛玉的手,仿佛在告诉她无论如何都会陪着她坚守这份感情。而王熙凤看着众人神色各异,心中明白这平静之下仍是暗流涌动,未来的日子怕是更不太平了。
没过多久,元妃再次传下话来,欲在贾府举办一场诗会,胜者可得赏赐。众人皆知这诗会背后定有深意,怕是与宝玉婚事有关。黛玉本就才情出众,心中又念着与宝玉之事,自是精心准备。宝钗亦是不甘示弱,她想着若能在诗会上大放异彩,或许能增加几分胜算。
诗会当日,园中繁花似锦。众人依次作诗,气氛紧张又热烈。黛玉所作诗词哀怨婉转,尽诉相思之苦。宝钗则作得沉稳大气,尽显贤德风范。宝玉左右为难,既欣赏黛玉的才情,又钦佩宝钗的豁达。
正在评判之时,元妃身边的宫女突然开口:“娘娘之意,今日诗会,若黛玉姑娘能与宝钗姑娘共作一首诗,和睦相处,娘娘另有重赏。”黛玉与宝钗相视一眼,无奈只能合作。两人心思各异,却又配合默契,作出一首惊艳全场的诗作。元妃闻之大喜,赏赐诸多珍宝。但众人心中疑惑更深,这元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诗会过后,府中的气氛越发微妙起来。
几日后,元妃又召宝玉进宫。宝玉心中忐忑,却也只能前往。元妃见了宝玉,细细询问他对钗黛二人的看法。宝玉支支吾吾,不敢直言。元妃见状,心中有数,笑道:“本宫知你心意,但婚姻大事,并非仅由情感而定。”
宝玉出宫后,越想越愁。而黛玉和宝钗这边,也各自思量。这时,府外来了一位游方道士。那道士声称能算出人的姻缘命运。薛姨妈忙请道士进府,先为宝钗算。道士捻须摇头晃脑,说了一堆晦涩之言,大意是宝钗姻缘近在咫尺,却有波折。
轮到黛玉时,道士看了黛玉许久,叹道:“姑娘命中有劫数,此劫关乎情缘,若能熬过,自是美满。”黛玉听了,心中一惊。紫鹃在旁不满道:“你这道士,莫要胡说。”道士也不恼,飘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