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思想来解说内丹的修炼境界。
二
陈抟之后,阐扬内丹道最为得力的高道是天
台人(今属浙江天台人)张伯端,字用成,号紫阳真
人,历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世,“幼
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
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
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3〕张
伯端的内丹思想来源于钟吕内丹道而又另具时代
特色,是钟吕内丹道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张伯端积极顺应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时代主
流,认为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乃修道登真之不二法
门。“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
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
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
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
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
‘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
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
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
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
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岂
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
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同归矣!”〔4〕在张伯端看来,儒家虽隐含性命之旨
趣,然因过于执着于伦常之道,致使性命之旨混诸
微言;佛教之顿悟圆通,固然可以直超彼岸,然若烦
恼业因不尽,亦只能固守于有生;惟有内丹道教养命
固形,“性命兼修”,达本明性,“为最上乘法”。
张伯端 认为,内丹为修真之至道,但修道的
顺序应该是先命后性,“命”即生命,修命即在于
求长生;“性”即“本源真觉之性”,亦即“本心”,
某种意义上修“性”就是修“心”。张伯端感于“今
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着《悟真
篇》阐发内丹道修 炼次 序,先 述命功,承接 传统
内丹学说,将修命内炼之术建基于天人同构的基
础之上,身内炼丹,取法天地自然:“万卷仙经语
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
家交感宫。”〔5〕《悟真篇》用隐晦的诗词阐述了在
人身之内炼就金丹之秘诀,而内炼之法术要旨在
于“逆以成丹”,返本归元,与道合一。尽管张伯
端认为修命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程序,
但修性也贯于命功的每一步,换言之,性功和命功
是相互关联、水乳交融的两种修持功夫,“学道
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未
修,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回
超三界。”〔6〕
修性即修心,“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
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
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
彼岸。此非心境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
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也哉。”〔7〕内
丹修炼过程中,须做到澄心静虑,炼己制心,进入
一种湛寂澄明之境界,使心灵从物欲与杂念中超
拔出来,方谈得上命功之逆炼成丹。“见了真空空
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
知与物同。”〔8〕不难看出,张伯端的“持心”功夫
与天台宗“戒定慧”说相彷佛,他自己宣称,“夫
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夫其心境两忘,
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 缘
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
用。或戒之为体者,则定慧为其用;定之为体者,
则戒慧为其用;慧之为体者,则戒定为其用。三者
未尝斯须相离也。”〔9〕张伯端直接援佛禅入道,
对后世内丹学尤其全真道的发展影响深远。
南宋内丹道大家白玉蟾构筑了一条内丹道南
宗的传法世系,此即钟吕—张伯端—石泰—薛道
光—陈楠—白玉蟾,这其中问题颇多,学界也多
有争议,值得再商讨。但自张伯端至白玉蟾的南宗
五祖的传法谱系应该还是可靠、可信的。在张伯
端到白玉蟾之间,四祖陈楠的作用不可小觑。陈
楠,字南木,号翠虚,惠州(今广东惠州人),生活
于南宋中后期,在内丹道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他
承前启后,有总结,也有创新。如炼丹之要,在于
静定中寻得真汞铅即元神、元精。“千句万句会一
言,教人只去寻汞铅。二物采入鼎中煎,夜来火发
昆仑山,??采之炼之未片晌,一气渺渺通三关。
三关往 来炁无穷,一道白脉冲泥丸,??一条径
路入灵真,分明精里以气存,渐渐气积以生神,此
神乃是天地精,纯阳不死为真人。”〔10〕尽管陈楠
承接张伯端的主张修道程序应为“先命后性”,但
也强调修性在整个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灵明独具
的心在炼精化气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天
以斗为机,人以心为机。天机运于阴阳,人机则成
大道。大道者无为也,无为性不乱。性不乱则神不
移,神不移则精不散,精不散则气不荡,气不荡则
精火相随,精火相随,万神聚于神乡,在于昆仑之
内,朝于顶上,始得一气之造化也。”〔11〕故而心性
静定功夫又是修道的基础,“但能凝然静定,念中
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
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
内,则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
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12〕显然,陈楠 在 此 援
禅入道,将禅宗的顿悟引入内丹道的修炼功夫之
内,堪谓内丹道在南宋的新发展。
白玉蟾是陈楠弟子,南宋末年人,他继承楠师
的内丹思想,形成了其独特的内丹理论与修道功
小主,
夫。在援禅入道方面,较其师更进一层,直接袭取
禅宗顿悟说以充实内丹道的性功构思,“丹者,心
也。心者,神也。阳神之一谓阳丹,阴神之一谓阴
丹,其实皆内丹也。”〔13〕“夫人之心本自圆通,本
自灵宝,本自正一,本自混元。以人之一心而流出
无穷无尽之法,盖如天之一气生育万物也。”〔14〕
既然如此,内丹功法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心性
的锤炼,修炼过程始终是心性砥砺提高的过程,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主体开悟即为得道之枢机。
“师示众云:从 生至 死,只是者个条条,倩你 剥
落。各要洒洒而归,做得主,把得定,牢笼不肯住,
呼唤不回头。常光现前壁立 万仞,孤 迥 迥,峭巍
巍,圆陀陀,光砾砾,临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
苏,欺君不得。若能恁么,方说得人能常清静,天
地悉皆归。所以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无苦寂灭道,无作上任灭,且道作么生道,痴人面
前,不得说梦。”〔15〕这样,白玉蟾就有将修道归源
于修心的思想倾向。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