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致歉

三阳刺猬仙 稗官流 4625 字 21天前

宋金之际,王重阳甘河征道(金正隆四年,公元

1159年),比南宗祖师张伯端成都遇仙晚了整整九十

年。肇始于晚唐五代的钟吕系内丹学,经过一百多年

的演化发展,已渐趋完备,整体上的突破也酝酿成

熟。从源头上看,金丹南宗和金丹北宗虽然都渊源

于钟吕系内丹学,但日本学者蜂屋邦夫先生则认为,

王重阳在很大程度上受北宋内丹道集大成者张伯端

的间接影响较大〔16〕。在金丹南宗的发展史上,张伯

端援禅入道乃至“道禅合一”的思想最为明显。张伯

端说:“切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

则有患,若其无身,患从何有”〔17〕,这里更多是采用

了佛家的缘起说,当然已经显露出他试图融合佛、

道的倾向。张伯端融会佛、道的倾向,在另一处表现

得更加明显,他说:“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

法身,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

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18〕这里“希夷”“恍惚”

无疑是道家用来描述本根的词语,在张伯端这里,

被等同于佛家的“法身”。当然,不论张伯端如何

试图会禅道于一炉,在万物化生方面仍主要持缘起

说,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他比陈楠和白玉蟾等

人更重视慧觉之“性”。从石泰到白玉蟾,南宗最终

又回复到原始道家的立场,即更多的是从生成论而

不是缘起论的角度看待万物之生成、化生。

而以王重阳为祖师的全真道则遥承了张伯端

援禅入道的努力,在对于人与万物产生根源的看法

上,更多采用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如王重阳说“胎

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

块,聚为身体散为尘”〔19〕,一切人物的产生,就像

泥土聚成土块一样,是假合而成,并不真实。马丹

阳说“一切男女,从无始己来,为种种恩爱贫欲,

不出轮回世界;一切胎卵湿化,种种性相,皆因爱

欲而生性命,性因爱而生,命因欲而有,皆因爱欲而

起逆顺、生嫉妒,从此轮回,绵绵不断。法言:欲净

其土,当净其心,若心清净,轮回自息。”〔20〕一切生

物都是由于贪欲而入生死轮回,这样一来,“生”与

“死”一样,都是无自性,因而是虚幻不真、不应执

着的。基于上述认识,在全真道看来,一切现世的

问题,即在于对虚幻不真的外相的执着。由此,“明

心见性”的慧觉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本来的真性是觉悟的根源,得见真性,即获解

脱,所以王重阳祖师言之曰“得性见金丹”〔21〕。全

真道明确提出了“性为丹”的观念。王重阳说:“本

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

想,自然衮出入仙坛。”〔22〕“真性”又被称作“元

初”,如说“唯许元初自讨论”〔23〕“元初光彩决重

收”〔24〕,所谓“元初”也就是“父母未生时真性本

来面目”。真性是亘劫长存的,没有生灭增减的。作

为人最根本的存在依据,真性也是人长生的根由,

故又被称作“亘劫容颜”。真性是人人全具的,王

重阳说:“家家有性现精研”〔25〕。金丹的修炼过程

就是将人人全具的真性从“爱欲”的蒙蔽下解脱

和彰显出来。对此,《重阳全真集》有非常明确的

论述:“如金如玉又如珠,兀兀腾腾五色铺,万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光明俱未显,一团尘诟尽皆涂。频频洗涤分圆相,

细细磨揩现本初,不灭不生闭朗耀,方知却得旧

规模。”“本初”真性的“万道光明”之所以未能彰

显,是因为被尘诟所蒙蔽,在经过“磨揩”“洗涤”

的修炼功夫后,其“不灭不生”的朗耀本性才能恢

复元初的状态,即所谓“旧规模”。这种对性的认

识,很接近于宋明理学中程朱一派的说法。

自两宋张伯端、白玉蟾开创道教南宗以来,南宗

丹法主要在南方一带传播。伴随着蒙元的政治一统,

隔绝百余年之久的南北文化开始融合,原在华北诞

生、发展的全真道(即道教内丹北宗)在元室的扶植

和支持下迅猛发展,势力开始向南扩张,引发了道教

南北二宗的交锋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

批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杰出人物,从而使有元一代

道教的发展最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主

要有李道纯、陈致虚和牧常晁等。元初道士李道纯,

由金丹南宗而入全真教,以儒家“十六字心传”释道

之心性,又用禅宗的清妄念、幻缘之说讲述修仙之

道,在其代表作《中和集》中明言:“道释儒三教名殊

理不殊。”李道纯的内丹学说体现了其融合南北尤其

是融理和融禅的特色,这一特色不仅代表了全真道教

在元代的新发展,而且也昭示着内丹道教的发展攀

上了一个新的顶峰。元代,全真道与金丹南宗融合之

后,内丹修炼中性命先后的争论在理论上得到了圆融

的解决。《周易参同契》的理论诠释,经以图书学派

的先天易学为中介而实现了与内丹理论的融合,从而

丰富和深化了内丹理论。至此,内丹道形成了完备而

系统的有理论、有程序、有方法的宏大体系。

明清两朝,由于理性主义思潮的日益高涨,以

符箓斋醮为本的正一道有所衰落;而比较注重清

修实证的全真道一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内丹道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派、东派、西派等新兴宗派,全

真龙门派在清代中期由于王常月的“中兴”也异常

耀眼,华山派也有所发展,女丹也逐渐繁衍而成体

系。内丹道从哲理、学理到具体的方法步骤,都得

到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较

之顶峰时代内丹道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内丹道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少有新的重大创获。

以上,我们简要但系统梳理了内丹道的历史

嬗变;从中可以看出,经典意义上的内丹道从钟吕

系内丹派开始,逐渐发展为“新道教”——全真道

的主要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和实修内容。全真道

以自全性命本真为立教宗旨,以“全真”解“道”,

在内丹道的基础上融入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

思想,又异常重视儒家的心性之说,倡导“三教一

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全真道并非以调和三教

为目的,而是在重新开示全真之理,彰显对于性命

本源和自全性命之道的追求,用以解决战乱社会中

的安身立命问题,从而超越三教。这不仅已经超越

了神仙信仰,而且凸显出内丹道的文化内涵。

就理论层面而言,全真南北宗的融合和儒佛

道三教心性思想的融摄对道教和道教哲学本身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本土道教在吸收和学习

中自家的教理、教义更为精深和精致化,而作为中

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哲学也更加地理论化

和系统化,与儒、佛二教哲学一起将中国传统哲学

思维推进到心性论层次。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全真

道教在修持方法上,通过对儒、佛二教的吸收与改

造,变得更加世俗化、生活化,也更加贴近普通老

百姓,不再是要么藏于深山,要么是“天机不可泄

露”,“新道教”不仅在实际生活的修炼中进一步提

高了自身,而且还扩大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