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又问道:“不知父亲对于昌平君前往楚国一事,有何看法?”

“昌平君心念旧主,自愿返楚,欲拯救主于危难。当以褒扬。所谓逃亡,实属无稽之谈。”

“孩儿也觉得如此。”嬴政朗声道:“昌平君虽弃秦返楚,但也是为践行忠义之道也。大秦最重忠义之人。昌文君。”

“臣在。”

“告诉昌平君,秦国君侯之位,一直给她留着。”

昌文君大喜,“臣代家姐,多谢公子大恩。”

没想到还有这等好事。

正当昌文君欣喜之时,却又听嬴政道:“昌平君既然是我秦国的人,那楚国之事,我秦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她大手一挥,“即刻令函谷关蒙武,出兵三十万,以协助昌平君正楚之朝纲为名,兵伐负刍!”

昌文君一听这话,顿时傻了眼。

本指望着秦国混不下去,就前往楚国,召集忠楚义士,打下一片江山。

没想到嬴政会趁此机会,兵伐楚国。

什么协助昌平君,什么正楚之朝纲。

都不过是秦国想要吞并楚国的借口。

要是嬴政真的出兵。

那这场战役的性质就变了。

不再是清君侧的内部战争。

而是国与国的战争。

如此,昌平君便成了引发这场战争的楚国罪人。

成了替秦国打开楚国门户的罪人。

昌平君与她还妄想着利用忠楚义士起事。

要是真变成了秦与楚之间的战争。

那些忠楚义士不仅不会投靠昌平君。

反而会想着杀掉昌平君。

然后说上一句,‘楚国之事,何须秦国参与?’。

“公子,不可啊!”昌文君连忙高呼。

不管如何,都不能让秦国以昌平君的名义,讨伐负刍。

要是这样,无论战争发展成怎样。

最终都没有昌平君与她的好下场。

赢政与赵姬两人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昌文君不可留的意思。

随后,同时玩味的看向昌文君。

“为何不可?”嬴政缓缓开口道:“秦助忠勇之士,助楚之幼主。乃仁义之举,又怎的不可?”

昌文君一身冷汗。

她哪里知道,有什么不可。

想了想,开口道:“秦与蛮夷之战,稍息。当休养民生。何必为别国而擅动刀兵?不如安以养民,厉兵秣马。”

嬴政没有回答昌文君的话。

而是环视朝堂中的各位臣子。

“尔等觉得昌文君此话如何?”

昌文君期许的看向臻马以及赵系势力。

希望她们在势力斗争的情况下,去反对嬴政的话。

可她忘了一件事。

势力斗争是内部斗争。

而兵伐楚国乃外部斗争。

趁楚国乱时伐楚,对于秦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对于所有势力而言,是有好处的。

况且赵姬也没有表达不赞成的意思。

没有表达反对,那就是赞成。

臻马上前一步,“臣以为,此次讨伐负刍,乃收拢天下民心的仁德之举。”

昌文君气的胸疼。

你赵系不是要跟吕系打生打死吗?

赵姬不是要跟嬴政斗上一斗吗?

怎的如此默契的要伐楚?

是不是演我呢?!

吕不韦也站了出来,“臣以为此次伐负刍,还得多加考量。”

原本绝望的昌文君,此时期许的看向吕不韦。

虽然不知道吕不韦为什么要反对。

但反对就对了!

可吕不韦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昌文君的身上。

“臣以为,蒙武年轻,不足以担任伐负刍之统帅。如今王陵将欲返回咸阳复命,不如让王陵前往,任统帅之职。”

蒙武可是蒙家人。

而蒙家并不属于吕系势力。

反而与赵姬走的有点近。

而函谷关是受吕系所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