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宴风说:“不加区分地接纳众生,那业力自然汇聚于佛祖菩萨身上,这就是代他人受过,受了他人因果。所谓众生平等,就是用他人的功德来消除他人业障。你懂吗?”
“嗯?不懂,他人功德怎么消除他人业障?”云清皱眉。
“你是一个大善人,身上有十万功德,你信奉佛祖,潜心发愿,他引渡你去西天极乐净土,你的功德自然到了佛祖身上;你是一个大恶人,但是心存一丝善念,也就是佛性,你发愿立地成佛,佛祖引渡你去西天极乐,承载了你所有的业力。”
“喔……”云清似懂非懂,“这样就是众生平等了?”
晋宴风接着说,“若功德大于业力,相安无事,若业力大于功德……随着信众数量的增加和业力的不断累积,一旦超过承载极限,可能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这种业力的过度集中,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对佛门自身的稳定与安宁构成潜在威胁,甚至可能影响到其所倡导的普渡大业的持续推进,导致佛门内部出现动荡与危机,无法正常履行其救赎众生的使命。部分信众可能会过度依赖佛祖的庇佑,产生一种“只要入佛门,一切罪孽皆可消”的错误观念,从而滋生懒惰和逃避责任的心理。他们不再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是选择消极等待佛力的救赎,放弃了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的努力,这与佛教原本倡导的通过自身修行获得解脱的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信众真正的心灵成长和品德提升。”
“喔……师父好厉害。”云清若有所思,“那佛门现在是什么情况呢?业力大于功德?还是功德大于业力啊?”
晋宴风回答,“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反正修真界不知道,接着说道家。”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运行。修行者通过修身养性、炼丹服药、研习道法等方式,追求长生久世、超凡脱俗,体悟道的真谛,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而摆脱尘世的束缚和烦恼。其因果报应的观念与天道法则紧密契合,强调个人的行为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报,都由自然的因果律来决定。这种教义引导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行事谨慎,因为他们深知每一个选择都将在未来产生回响。这种对天道的尊重和顺应,有助于维持整个世界的自然平衡与秩序,使世间万物能够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
“道家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的精神探索,鼓励修行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感悟道的存在和力量,提升自身的品德、智慧和能力。这种修行方式能够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发展,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应对和解决,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和成长。”
“但是道家追求的与道合一的境界较为高深玄妙,其修行方法如内丹修炼、对道经的深刻领悟等,需要修行者具备较高的悟性、天赋和长期的专注投入。这使得许多普通民众望而却步,难以理解和实践道家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导致道家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无法广泛地惠及大众,只能在少数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群中传播和延续。部分道家修行者在追求超凡脱俗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解读“顺应自然”的含义,走向消极避世的极端。他们对尘世的事务不闻不问,脱离社会生活,只专注于个人的修行和内心的宁静,忽视了作为社会一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违背了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精髓,使道家文化在社会中的正面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外界对道家的误解和偏见。”
“清儿,说说你的感悟,佛道之别。”
“感觉像,一个是大家长大包大揽,好坏我都给你兜着,一个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不好吗?而且“和光同尘”“扶危济困”也都是道家的理念,只是在因果上,要顺应天道自然。你认为一个大善人和一个大恶人,他们能平等吗?把你几世修的功德去救济一个恶人脱离业海,这公平吗?”
“哇!师父,好深奥啊,CPU都要烧冒烟了,休息吧?”
晋宴风看看时间,自己也觉得有些累了,“你还没说呢?善恶有报,天道轮回。是否正确?”
云清点头如捣蒜,“对对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能一概而论,那佛家是钻了天道的空子咯,如果功德业力不能抵消,那不就是善恶有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