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日记之文艺汇演(三)

如梦无终 麟耀 4259 字 1个月前

“听说”老先生说话慢悠悠的,说一句就得喘一口气,说一句不地道的话,该准备后事了“你,又和他们起了争执。”

“学生惭愧”卢大人作揖行礼,认错态度极为诚恳。

“罢了,你是少年心性,我也知道”老先生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爹爹”是一个稚嫩女童的声音,哦不,是我们班的小兔子“你刚刚又做噩梦了”

“子斐”老先生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才发觉自己竟然又躺在院子里睡着了,果然是年纪大了。

“……您刚刚又睡着了,口中还不停的念叨着张掖”小兔子十分认真的表演,只可惜她的耳麦坏了,此时司徒十分慈爱的递上了自己的话筒,此举十分暖心,也十分的礼貌“爹爹,昨日我梦见边境又打仗了,粮草都没了”

“子斐,不要乱说。”阁老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边境军情岂能儿戏,更何况还有一句老话,小儿语灵。

“司徒,边关的确无寒衣了。”卢大人不得不说出实情,预言家啊。

“什么?”司徒显然感到震惊,都从躺椅上坐直了起来,接着立刻又变得平静下来“是他们干的吧?”

虽然说是疑问的词语,但却是平淡且肯定的语气,两党之争已经持续几十年了,而他,也早已经习惯了。能有什么用?不过是两党相争,白白害了那些在边关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老先生喃喃自语不断重复着这一句诗,也是,金銮殿上的那些人满口圣人之言,可行的却是猪狗之事,视人命如草芥,却享受着高官厚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大唐危矣。

换回到金銮殿上,皇帝正高坐于龙椅,看着台下的大臣口诛笔伐,互相争论不休。

“陛下,臣以为……”卢大人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那些位高权重的老臣先他一步。

“陛下,我大唐将士驻守边关多年,与家人分离,忍饥挨饿,甚至牺牲在外,黄沙埋骨,这乃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位穿着紫袍佩戴着金鱼袋的高官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要打断他说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依爱卿所言,该当如何?”皇帝礼貌的伸出橄榄枝,让他说出解决方案。

“吐蕃侵犯我大唐不过是为了树立在西域的威望,征战数十年,我国国库亏虚,赋税加重,百姓叫苦连天。臣以为,应当将边关将士召回,与吐蕃联姻。”

“陛下,臣以为不可。”一位站在队伍最末端的大臣站出来反对,他看起来年纪挺轻的,没有粘胡子“已经征战数十载,如果此时选择联姻,就是向吐蕃示弱,说我大唐已无力征战,反而助长吐蕃的气焰。”

“陛下,我朝以民为天,如今连年的征战已经使百姓苦不堪言,为何不顺其民意?”又有一位老大人支持停战。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卢大人的朋友站出来反对“宁马革裹尸,绝不后退一步。”

“胡闹!”这位大人好大的口气啊,皇上还没说什么,他倒先指责起后辈来“你难道愿意看到边关血流成河,国库空虚,各地起义吗?让那些边关的将士成为你仕途上的垫脚石,你当真是为民读书吗?”

整个大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寞,几位年轻的臣子也不知此时该说什么,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场景切换至皇宫,一位头戴金色凤冠,身披大红色披风的女子,正在侍女的陪同下闲逛。

“真是岂有此理!”如此放肆的话语,除了社长皇帝还有谁?

他身穿廉价的龙袍,这貌似是秦汉时期的款式,头戴十二毓冕,身后跟着两个内官。

“陛下万安。”这位女同学的声音风情万种,如水一般的柔软,台下众人立刻哇了一声,尤其是部分男生,眼睛都盯得直了。

“皇后快快免礼。”社长演技也是很不错的,这个时候我才看清楚皇后的正脸,原来是漫工社的一位CV,怪不得这声音如此贴切人物形象。

“敢问是谁触怒龙颜?”皇后倒还算镇定,不卑不亢的询问,历史上这位应该是的五门七姓中的一位,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对这段历史不怎么熟悉。

“唉,我愧为万民之父。”皇帝摇头,十分自责“如今战事吃紧,而我就连给战士寒衣都不行。”

看见皇后没有说话,皇帝就自顾自的吐槽:“有一部分官员是认为既然以已经议和,那么就不必安排那么多的将士,可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大臣怎可能会同意,今天又是大吵一架。”

也是啊,唐朝后期就是多党相争,还有宦官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历史上也曾有几次主战党派占据上风,但大多数还是不得不依靠割据藩镇,或者是送上公主以和亲,反正不是皇帝亲生的。

“吐蕃国当真这么厉害吗?”皇后也在疑问,这大唐和吐蕃和亲不止一两次了,从文成公主到金城公主,这么多年来为何征战不休?

“也不是,吐蕃相比于几十年前国力大为衰退,关键是我朝文武百官针锋相对互相制肘,就是不能一起想出个法子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后没有直言,只是委婉的说出来自己的看法。

这是大唐太宗的名言,被后世之君奉为至真之理。

“是啊,君舟民水。”皇帝点头,可他是由宦官立上来的,宦官和那几个党派素来不合,但那些文人官员又不愿意拧成一股绳,各自为政,视对方为眼中刺肉中钉,从来不能好好的办一件事。

“臣妾作为六宫之主,朝堂上的那些事还是略知一二的,前朝后宫牵一发而动全身,须得小心为上。”

皇后的声音温柔而又细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皇帝的怒火。

“我都不知道现在究竟是征收粮食发往边关,或者是选择和亲,再或者是任由他们继续争斗下去。这近百年来,战争不止,就是没有一次完完全全的胜利,再这么打下去,大唐二百年的基业全毁在我的手上了”皇帝盯着皇后,坐在了桌子上牵起皇后的手,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但是在我们眼中却又显得那么的好色,猥琐,变态,社长你的嘴都快裂到耳朵上了。

“这社长怕不是对人家演皇后的那个女生有意思吧?”果然肯定会有人发问,但是从演戏的角度而言,人家而投入了真情实感。

“那臣妾是否可以后宫之名捐出一部分宫内的粮食和棉衣,这样一来的话,不论退不退兵,都可以暂解燃眉之急。”

“皇后啊!”皇帝带有感激的声音“真是朕的好皇后啊!”

“陛下言重了,我为一国之母,自然要为苍生着想”皇后这演的真是像模像样,母仪天下呀。

“不过,陛下是否已经知道今年的新科探花郎被宦官软禁了起来?”

“竟有此事?”皇帝显然感到疑惑,宦官怎么会有权利把朝中大臣软禁,果然自甘露寺之变后他们是越来越肆无忌惮,迟早有一天得除了他们。

“臣妾也只是略知一二”

“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他们暗中收受贿赂也罢,选择不抵抗也罢,但是公然软禁朝中重臣,这是将朕的颜面至于何地?天下读书人,万万的儒学之士,还会拥护朕吗?”皇帝此刻是怒火中烧,恨不得直接把那几个宦官抓过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扔了喂狗。

小主,

“陛下不必如此动怒”皇后此刻又劝起他来“可今日召集那些主张出战的新科进士,将边境安危与他们治国平天下之事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斗志与勇气,让他们群情亢奋,这样明日在朝堂之上,他们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和证据坚持战争。”

好一招激将法,不仅为皇帝拉拢了一批忠心之人,而且还可以借机完成皇帝的心愿,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皇帝本人也想要平定边境,这样无论是门阀还是宦官,都没有理由与天下的儒生为敌。

“好,真不愧是我的贤妻”皇帝拉着皇后的手,就差要把皇后抱起来了“你我夫妻二人联起手来一定能解决了这问题。”

这一幕结束,果然台下响起吹口哨的声音……

又是一段笛声作为背景音乐,这一次场景到了一个拥有很多张坐榻的房间。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竟然是程筱,她穿着青色圆领袍,手里捧着书卷,竟然是在背书。

她演的是谁?刚刚不是说要召集那些新科进士吗?莫非她就是?

“季康”程筱听到这句话抬头,然后手中的书卷就被她扔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