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白衣兴盛

棘圜志 月湾的莎菈 1415 字 1天前

春日的清晨,白衣堂总部大院内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分堂代表齐聚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医道大会。

张若兰站在堂前,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二十多年前,白衣堂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江湖医者组织,如今已发展成为横跨南北的医疗网络。

"堂主。"一位年轻医者快步走来,"各地代表已经到齐,随时可以开始。"

"等一下。"张若兰说,"让我们先去看看药圃。"

药圃是白衣堂最引以为傲的地方。这里种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药材,是医者们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真是令人惊叹。"随行的沈明轩说,"记得当初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

确实,当年他们只是在一个小院子里种了几株常用药材。如今的药圃占地数十亩,分门别类地种植着上千种药材,其中不少是从海外引进的珍品。

"看,这是去年从西域带回的种子。"张若兰指着一片新开垦的区域,"已经开始发芽了。"

正说着,一群穿着白衣的学徒在老师的带领下走来。他们都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每一种药材的特性。

这是白衣堂的新一代学徒,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分贵贱,不论出身,只要有心学医,都可以来此求学。

"堂主。"一个女学徒上前行礼,"我们按您的建议,已经开始整理各地的民间验方。"

张若兰点头赞许。这是她最新推行的计划:收集和整理各地的民间医术,让这些宝贵的经验不至于失传。

走进会议大厅,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震撼。数百名身着白衣的医者整齐列座,每个人胸前都别着不同的徽章,表明各自的专长和职责。

"大会现在开始。"随着一声钟响,医道大会正式召开。

首先是各地分堂的工作汇报。南方分堂的代表率先发言:

"回禀堂主,去年我们在江南地区新建了十二所医馆,培养学徒百余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水患救治......"

原来去年杭州遭遇百年罕见的水患,白衣堂的医者们第一时间赶到,建立起流动医馆,救治了数千名灾民。

"西北分堂报告。"一位满脸风霜的老者站起来,"边疆地区的医疗网络已经初步建立。我们还与当地部族合作,学习和整理了不少游牧民族的特色医术......"

这是白衣堂的一大创举:不再局限于汉地医术,而是广泛吸收各民族的医疗智慧。

"东海分堂禀报。"一位年轻医者说,"我们与葡萄牙商人建立了长期合作,不仅引进了新的医术和药材,还将我们的中医推广到了海外......"

听着这些汇报,沈明轩不禁感慨。当年他们只是想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医者组织,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

"现在请济世堂思雨汇报医学院的筹建情况。"张若兰说。

思雨站起来,展开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医学院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目前已经招收了首批学生三百人,其中有来自七个国家的留学生......"

这个新式医学院是白衣堂最新的尝试。它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制,采用更系统的教学方式,还特别设立了理论研究和实验课程。

"除了常规课程。"思雨继续说,"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三个特别研究室:

一是针对疑难杂症的攻关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