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绥定西北

赵恒突然间为何就从强硬无比变得这么软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没人知道,或许只有赵恒本人才知道。但是,这个答案其实也不难猜测,因为赵恒本人的名字里的这个“恒”以及他之前的一切所为就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澶渊之盟前,赵恒先是坚决表示要亲征,可在随后得知辽军势大且呈不可阻挡之势后他又开始畏缩不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寇准和高琼,历史绝对会改写,而如今眼看宋朝对李德明太过强硬没什么效果,于是他这才转而压低了价码且是大幅度地压低。再一言蔽之,此人虽然也想做事,但他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绝非什么迎难而上之辈。恒——赵恒这一生偏偏就缺这一个字。

面对赵恒的巨大让步,李德明大喜,但他得寸进尺地表示自己还是很为难,难就难在这个质子上面。

“陛下,遣送质子入京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至于归还所掠和不再扰边滋事,我这两点保证能够做到。”

到头来,赵恒的五个要求他李德明只愿意遵守最容易也是最无关痛痒的那两个。不过,李德明也做出了一点让步,他表示可以用进贡千余马匹和骆驼来代替质子入京。赵恒的回应是,如果你不答应质子进京的条件,那么开放边境贸易以及购置青白盐这两个好处你也休想得到。

谈判进行到这里,赵恒基本上可以说是把自己之前划定的底线全给抹了,只留下了最不起眼的那两条。也就是说,只要李德明答应送还劫掠并不再扰边,那么这和约还是可以达成的,只是之前答应给你的好处也是要减量的。

面对李德明迟迟不肯上表归附且还和赵恒反复地讨价还价,曹玮等人再次请求赵恒准许其发兵进讨,可赵恒表示要给李德明考虑的时间,还是先不要轻举妄动。

事实上,赵恒根本没想过要对李德明用兵,要不然他早就增兵西北以武力迫使李德明就范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就不学学他的那位叔母,萧燕燕作为一个女流之辈都知道以战迫和,而且还亲自带领大军杀到你赵恒的面前来跟你谈判,然后辽国放弃对关南之地的声索,而宋朝则收起对燕云十六州的觊觎之心,如此一来双方才达成了盟约。

如果宋朝有样学样,那么同样希望能够跟宋朝达成盟约的李德明在宋朝大兵压境之下就未必还敢跟宋朝这样讨价还价,甚至宋朝还可以就此逼迫李德明既称臣还得纳贡,而不是宋朝反过来还得给他大量的好处。况且,赵恒也不想一想,你单是靠嘴皮子谈出来的和平能有什么长久和牢靠性可言?

哎!一声叹息吧!谁让赵恒有钱呢?谁让他是一个为了和平可以一退再退的人呢?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赵恒做出巨大让步的时候,李德明反而比赵恒还要痛苦,原因就在这个质子上面。他当然不肯送质子入京,况且他的儿子、宋朝未来的大灾星李元昊小朋友这个时候还是个连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的小屁孩。既然李德明的儿子还太小,于是宋朝转而要他把自己的亲弟弟送到开封去当质子,可李德明同样不愿意,弟弟虽然不是自己的骨血,可弟弟是他的手足,他还是舍不得。然而,不送质子过去就没法让宋朝开放边境贸易,党项人的青白盐也卖不出去,而党项这边也得不到宋朝那边每年例行的大量赏赐,这些对党项境内的经济打击和民生伤害可谓是灾难性的。西北之地可不是什么应有尽有的天府之国,他李德明对宋朝境内的出产的锦缎、药材、香料、茶叶和瓷器等好东西可是垂涎三尺。

怎么办呢?苦思良久之后,李德明的狡诈本性再次凸显。他的脑子里一道闪电划过,他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一个字——骗!